推不掉的“宰衡”
四月的一天,太後王政君駕臨未央宮,在這個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和朝會的地方,主持王莽的加封典禮。
“安漢公王莽,子王安、王臨上前聽封。”侍者傳喚道。
王莽領著兩個兒子走上前,太後在宮女的攙扶下站起身來,剛要開口宣布對王莽一家人的封賞,王莽忽然跪倒在地,重重地叩了一個響頭,把太後王政君和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很多人皺起了眉頭,“這下子還不得磕出個包來!”
接著,王莽動情地對太後講道:“啟稟太後,‘宰衡’的稱號莽萬萬不敢當。‘安漢公’我已經受之有愧,自從接受了‘安漢公’封號後,我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唯恐愧對太後、陛下、同僚和天下吏民、儒生的期待。現在朝廷又要加封我為‘宰衡’,將我的兩個兒子封侯。莽何德何能,敢躍居伊尹、周公之上。請太後收回成命!我和犬子感激不盡。”
說罷,王莽又領著兩個兒子磕頭,撞得未央宮的地板“咚咚”作響,旁邊的人都覺得腳下發顫。太後看著也上火,生怕他磕破腦袋,把自己磕傻了,連忙說:“好了,好了,別磕了。你的主張本宮會考慮的,你暫且退下吧!”
王莽領著兒子出了宮殿。那些吵著鬧著要加封王莽的人現在都無語了,麵麵相覷,神色尷尬。太後王政君環視下麵的大臣們,一句話也沒說,心想:“你們這些人瞎起什麼哄啊!人家根本就不想要,你們偏偏鼓搗著讓我給。現在好了,看這件事兒怎麼收場?”
回到家裏,王莽一邊揉著磕疼的腦袋,一邊寫奏章,再次申明自己的立場——除了給自己母親的“功顯君”的封號外,其他一概不要。太後王政君接到王莽的奏章後,把它交給孔光等人討論。這時,大臣們已經從未央宮中的一幕中反省過來,熱情重新高漲起來。他們稟報太後,說:“曆史證明,安漢公就是這麼謙虛,但每次隻要我們堅持,最後他還是拗不過我們的。這個‘宰衡’他是當定了!”
王莽一聽群臣是這個態度,立馬急了。他三天兩頭往太後宮裏跑,堅決要求謝絕封號。就這樣,每次加封都成了王莽與群臣的拉鋸戰,大家比的是恒心和毅力,看究竟誰能強過誰?找了太後幾次,都沒有奏效,王莽又使出了殺手鐧——“我有病,我要退休!”
太後夾在中間,實在是不勝其煩。她把孔光、王舜等人叫來,沒好氣地說:“安漢公每次來見我,都是痛哭流涕地要謝絕封賞。現在他打報告給我,說自己有病,要退休。你們說該怎麼辦?”太後用不滿的眼神掃視著這些沒事找事、給自己添亂的大臣,心想:“我這把年紀了,能不能讓我過幾天消停日子啊?”
見大家不吱聲,太後開腔了,“我們是暫且順從他的意思,讓他回來工作呢?還是堅持賞賜他,讓他回家養老去?”太後的弦外之音已經非常清楚了,就是暗示:“你們這些人就別沒完沒了了,搞得大家都下不來台。難不成還真想讓安漢公病退啊?”
大臣們沉默了一會兒,孔光作為代表發言了,“對安漢公及其子的封賞已經稟報了上天,這是無法更改的事實。作為臣子,謙讓的精神固然難能可貴,但必要的時候也應當變通一下,讓君主表明自己賞功罰過的公正態度。請太後派遣大司徒和大司空持節去宣布詔命,指示安漢公盡快回來工作。同時通知尚書,不必再接受安漢公謝絕封賞的上書”。
太後將大臣們的意思轉達給了王莽,王莽從他們的口氣中聽出了不滿的意思。如果自己再不接受封賞,這些大臣的麵子就沒處擱了,事情弄僵了,把人惹急了,好事就會變成壞事。王莽沒有辦法再堅持下去了。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接受了太後的詔命,也接受了“宰衡”的封號,重新回到了根本離不開他的工作崗位上。
王莽是個看重名實相副的人,既然接受了“宰衡”的稱號,就得像那麼回事兒。他給太後上了一份奏章,說:“我現在爵位新都侯,號位安漢公,官職是宰衡太傅大司馬。我認為,宰衡的職責是統領百官、治理國家,但現在連個印章都沒有,名實不符,不能服人。所以,我請求刻一枚‘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授予我。”
王莽的要求順理成章,太後王政君同意了。印製成後,太後親手將它授予了王莽。
現在,王莽在名義上超過了伊尹、周公這樣的賢臣,所以,有必要錦上添花,讓王莽的成就能夠與比周公更賢德的人媲美。這個人是誰呢?周文王是最合適的人選。果然,一出好戲開鑼了。
曆史上,在商朝末年的時候,今天陝西和山西交界的地方有兩個小國家——虞國和芮國。兩國因為土地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實在沒辦法,兩個國君一起去找品德高尚的周文王評理,請他解決紛爭。
兩個國君進入周國後發現,走路的人相互讓路,種地的人彼此讓地,謙讓之風流布全國。這讓兩國國君非常受觸動,紛紛說:“我們這樣的小人,不能到君子的國度來找事啊!”於是掉頭回去,兩國的紛爭自然就化解了。
太保王舜也上報了一個類似的傳奇故事,“安漢公拒絕接受封地和皇後的聘禮,施舍數以千萬的錢財,人們紛紛仰慕和效仿他的德行。蜀郡的男子路建等人聽說安漢公的事跡後,非常愧疚,自動息訴止爭。”
就這樣,王莽的“宰衡”稱號名副其實,不但有了印信,還有了實際成果相印證。
生機勃勃的帝國
登上宰衡高位的王莽雄心勃勃,他要放手大幹,來證明自己無愧於這個前無古人的稱號。要想彰顯自己的政績,形象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宏偉的建築能給世人以深刻的印象,並流傳後世。王莽決定將那些隻存在於儒家經典中的神聖禮製建築搬到現實生活中來,讓它們成為象征自己德政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