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代漢第二步:宰衡(3 / 3)

王莽向朝廷提議興建明堂、辟雍、靈台三座禮製建築。所謂的明堂,是天子推行政教的場所。“正四時,出教化,上圜下方,八窗四達”,《禮記》和《孝經》中有所記載;辟雍是《詩經》中描述的象征雅樂繁榮和政通人和的建築,“如壁之圓,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靈台則是用來“觀陰陽天文之變”。這三座建築象征著政通人和、風調雨順、禮興樂化、國泰民安,也是當權者德行的見證。

元始四年(公元4年)八月,朝廷正式批準了興建明堂、辟雍、靈台的計劃。接到詔令,王莽興奮得差點跳起來。儒家夢寐以求的禮儀之邦和太平盛世,似乎就要在自己的手裏實現了。完成了這三座建築,自己就可以步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成為真正的聖人。

所有的準備工作早已妥當,消息也早就傳遍了整個長安。無論是儒生還是平民百姓,包括滿朝文武在內,都為這個宏偉的計劃歡欣鼓舞。興建明堂、辟雍、靈台,成了所有人街談巷議的話題和全社會矚目的焦點。

接到詔令的當天早上,王莽就急匆匆地趕往施工現場,檢查和督促工程建設的準備工作。他巡行在寬闊的建築工地上,滿麵紅光,神采奕奕,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王莽不時用手指點著,向自己的隨從下達命令,聲音因為過度興奮而變得高亢和尖細。

在工地上轉了一圈後,王莽登上了整個工地的製高點——一個臨時堆起來的土山。站在山頂,王莽負手而立,俯瞰著整個工地,誌得意滿,情不自禁地伸出右手,在麵前畫了半個圈,一副指點江山的帝王氣魄。

第二天,王莽來到工地的時候,嚇了一跳。工地上人山人海,十萬儒生和長安百姓自發地聚集到工地上,參加施工。這種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的場麵,讓王莽熱血沸騰。他有了一種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感。

王莽又登上了那座土山,現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王莽激動得微微發抖,他拱手道:“各位長安父老和學子,宰衡太傅大司馬王莽向大家見禮。今天,我們要在這裏重建廢棄千年的明堂、辟雍、靈台。往聖先賢期盼的太平盛世、禮儀之邦,將因為這三座建築的落成,在我們的眼前變為現實。各位不圖名利,激於大義而慷慨相助,此乃朝廷之福,天下之福。願明堂、辟雍、靈台早日落成,太平盛世早日實現。”

話音落地,現場靜默了一會兒。人群中不知道是誰喊出了一聲“宰衡”,一些人跟著喊了起來——“宰衡!宰衡……”更多的人喊了起來,“宰衡!宰衡!宰衡……”十萬人齊聲高呼:“宰衡!宰衡!宰衡!宰衡……”這個聲音就像驚濤拍岸一樣,在天地之間回響。

王莽被萬民的激情所感動,熱淚盈眶。他揮動了一下手臂,高聲說:“開工!”人們如同潮水般湧向了工地,抬木頭的抬木頭,搬石頭的搬石頭,挖土的挖土,碼磚的碼磚,整個工地都沸騰了,熱火朝天。所有的人都卯足了勁,腳不沾地地往返奔波。整個工地塵土飛揚,號子聲此起彼伏,人們揮汗如雨。

在王莽這個“神”的注視和指引下,人們爆發出空前的熱情,整個社會的精神麵貌都為之煥然一新。明堂、辟雍、靈台成為蓄積已久的熱情的出口,也是當時社會麵貌的縮影。奄奄一息的帝國如同枯樹逢春般,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欣欣向榮。

晚上,整個工地點起了無數的火把、燈籠、篝火,燈火通明,亮如白晝。比起白天,人們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弱。在王莽的安排下,所有的人一日三餐都是大魚大肉、白麵饅頭,好補充體能,同時還能拿到朝廷發放的數量不菲的賞錢。這讓人們的幹勁更足了。

十萬人沒日沒夜地幹了二十天,三座傳說中的禮製建築奇跡般地聳立起來,宮殿都是三重屋簷、高大宏偉、氣勢恢宏。它們成了王莽崇高威望和德政的象征,讓他頭頂的光環更加耀眼了。

完成了重建明堂、辟雍、靈台的浩大工程後,王莽繼續推行自己的德政。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漢的知識分子——儒生們。他是這個群體的一員,對這個群體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也很清楚儒生們對社會輿論和帝國政治的影響力。這個群體是自己立足於政壇的根基所在。

王莽一出手,就是慷慨的大手筆,他首先為太學弟子們和在京的專家學者興建了一萬間宿舍,解決大家的住房問題。安居才能樂業,才能安安心心地搞好學問,王莽的做法讓這些知識分子感激不盡。

為了方便這些太學弟子的生活,王莽還在上林苑中興辦了一個跳蚤市場,讓莘莘學子們各取所需。太學的教授職位也增加了。每一經都有博士五人負責教授,同時增設了《樂經》。

同時,王莽麵向全國征召專家學者,收集散落民間的珍貴典籍。數以千計的飽學之士湧入了長安,他們發表演講、詮釋經典,闡發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都由官府記錄、存檔。春秋、戰國的亂世中曾經一度出現的“百家爭鳴”的盛況,在太平盛世中又再現了。讀書人為自己地位的提高和仕途的光明而歡呼雀躍。

繼征召儒士之後,王莽又把全國的黃河水利專家網羅到長安,開會討論治黃事宜。在王莽看來,治黃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方麵可以根除黃河水患,另一方麵通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來拉動就業,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