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代漢第三步:加九錫(2 / 3)

又一場拉鋸戰

王莽向太後提交了一份正式的奏章,奏章中說道:“我身為外戚,忝居高位,無法勝任自己的職務。經過審慎的思考,我覺得是太後您英明,順應天意,遵循古製,通過完善禮法來治理天下,製禮作樂來扭轉社會風氣。所以,天下歸心,四海的蠻夷臣服。當他們入朝覲見後離開時,無不痛哭流涕。如果不是發自肺腑,憑幾句套話就能贏得人們衷心的擁戴嗎?

“上至諸侯王,下至各級官吏、百姓,大家都清楚我和您是至親,又身居要職。所以,他們在稱頌您的時候,也會順便提到我。諸侯王向您提到我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總是慚愧得無地自容。我雖然天資愚鈍,但多少還有些自知之明。以寡薄的德行而忝居高位,以微末的才能承擔重任,所以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辱沒了朝廷的威名。

“現在國泰民安、風俗統一、蠻夷歸附,這都是因為您的英明領導,太師孔光、太保王舜等人盡心輔政,滿朝文武都是忠良。所以,我們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就取得了這樣顯著的成績。就我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麼值得一道的智慧和謀略。向下傳達太後的旨意,不能領會其中的十分之一;彙總大臣們的意見報告給您,接納不了十分之五。按理我應該承擔辦事不力的責任,之所以能夠權且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官位,是因為上有您的庇佑,下有同僚的幫助。

“您不願意拒絕大家的請求,每次都是把大家提交的奏章下發給大臣們討論。我不止一次地懇求您阻止大家這樣做,但我擔心他們仍然不會放棄。如今,祭祀的大事辦完了,參與祭祀的人也都返回自己的封國了。請允許我把精力集中在製禮作樂的事情上,這件事辦完後,把製定的禮樂公之於眾,讓天下人來評價。如果因此招來什麼指責的話,我願意承擔誤導陛下和朝廷之罪;如果僥幸沒有受到指責,我願意功成身退,把職位讓給德才兼備的人。這是我最大的心願,希望您能理解。”

這份奏章的主旨就是自貶和自保。太後王政君樂意看到王莽采取這樣的態度,於是下詔說:“安漢公的高尚品德和豐功偉績舉世矚目。所以,王侯公卿和各級官吏、百姓都不約而同地要求賞賜他。如今,他每次來覲見我,都是痛哭流涕,聲稱不想接受朝廷的封賞。如果一定要封賞他,他就打算辭職。製禮作樂的浩大工程尚未完結,各項工作千頭萬緒,都需要他來裁斷。因此,我們權且順著他的心意,把封賞的事情擱置一下,等製禮作樂完工後,再加以討論。”

讓王莽和太後王政君意想不到的是,太後的詔令也阻止不了朝野上下對王莽的狂熱崇拜和要求加封他的聲浪。包括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和列侯在內的九百零二名大臣一起走上朝堂,公然抗拒太後的懿旨,堅持要求賞賜給王莽九錫。

這些人振振有詞地說:“聖明的君王不管是招攬賢良,還是獎勵幹才,都是遵循品德高尚的人官位就高、功勞卓著的人賞賜就多的原則。因此,受到人們擁戴的人可以位列上公,賞賜九錫。如今,皇族和外戚相互友愛,王侯公卿等級分明,萬邦協和,國人敦睦,標誌著聖王治世的各種祥瑞都出現了,四海升平。

“在帝王中,沒有比唐堯、虞舜的成就更顯赫的,太後能夠與他們並立;在大臣中,沒有比伊尹、周公功勳更卓著的,宰衡可以與他們比肩。這是時代不同、功德相當的奇跡啊!所以,我們懇求根據經典的記載,製定策命九錫的程序,賞賜給宰衡。”

太後王政君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公然抗拒自己的懿旨。她內心的感受是不安中滲透著濃重的淒涼。“這些沒有良心的家夥,已經不把我這個老婆子放在眼裏了。他們的眼裏隻有宰衡,這種力量我已經無法抗拒了。”她感到帝國的命運漸漸脫離了自己的控製,難道劉漢的江山將來要葬送在自己的手裏嗎?

忽然間,王政君覺得自己老了。雖然自己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但身體狀況和精神麵貌一直都很好,現在卻覺得身心俱疲,精神萎靡不振,渾身上下一點力氣都沒有。她在宮女的攙扶下登上了一座高台,眺望眼下鱗次櫛比的宏偉宮殿,一直延伸到煙霧朦朧的遠方。

已經是黃昏時分了,落日的餘暉籠罩著整個皇宮,讓老太後的心情更加黯淡了。侍從小聲提醒說:“太後,天氣涼,請回吧!”

王政君仿佛沒聽見一樣,依舊凝視著這塊她生活和奮鬥了幾十年的地方。自從十八歲入宮,六十年的光陰都在這裏消耗了。她已經侍奉了五代皇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為維係劉漢的皇統鞠躬盡瘁,忠實地履行著大漢帝國守夜人的職責。所以,她怎麼忍心讓自己為之耗盡畢生心血的江山社稷落入他人之手,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至親。

在高台上沉默著坐了很久,王政君終於在侍者的反複勸說下回宮了。而她的內心仍舊沒有問題的答案,“走一步看一步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太後王政君來到未央宮,親自主持為王莽策命九錫的典禮。姑侄二人四目相對,都有難言的苦衷。但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們的控製能力,他們隻能被這股強大的時代潮流裹挾著,在舞台中央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身不由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