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代漢第三步:加九錫(3 / 3)

所謂的九錫,包括衣服、車馬、弓矢、斧鉞、秬鬯(一種祭祀用的香酒)、命珪(供策命九錫用)、朱戶(紅漆大門)、納陛(將殿堂前的台階修建到簷口以內)、虎賁勇士。這是至高無上的賞賜,後來就成了皇位禪讓的前奏。

王莽屬下的官吏按照周公的故事進行了重新配備,還有三百名虎賁勇士擔任他的衛士。進出王莽的官邸,必須登記,就連三公、四輔這樣的高官,都必須出示通行證。

暗中較勁的姑侄倆

王莽接受了九錫的賞賜之後,又遇到了一件錦上添花的大喜事。八名被派往全國各地巡視和觀察風俗的使者陸續返回。根據他們的報告,現在帝國上下風俗統一,即便是窮鄉僻壤,也是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他們收集了各地歌功頌德的民謠三萬多字,上報給朝廷。

從安漢公、宰衡再到策命九錫,這一路走來,王莽發現,朝廷的賞賜與自己的工作成績總的來說還算相符。既然自己每次的謙讓都沒有結果,那何必繼續謙讓呢?索性坦然地接受這些榮譽就是了,反正自己的成績有目共睹,當之無愧。時代的潮流是無法抗拒的,那就順應這股潮流吧,讓它把自己帶向任何地方。

他也向朝廷遞交了一份奏章,表示:現在民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百姓生活富足,市場上買賣公道,即便是有人犯法,懲罰也隻是象征性的。意思是說: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太平盛世嗎?賞賜自己沒白拿,因為我工作幹得確實出色。

太後王政君看到王莽在表功,覺得自己這個侄子開始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了。他開始炫耀自己的功勞,開始驕傲自滿,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自己必須有所作為,鞏固和強化自己的權威,否則,就可能被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侄子完全架空,成為一個毫無作用的傀儡。

她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一年四季堅持外出巡視,向滿朝文武和全天下人證明自己的存在。在所經過的地方,慷慨地施舍賞賜,慰問孤寡老人,接見民間貞婦。她還帶領皇後和列侯夫人們一起到灞水邊上采桑,以鼓勵農桑。

王莽對太後的行動了如指掌,心裏也很清楚太後這麼做的原因。他希望彌補姑侄兩個人之間的裂痕,恢複往日的默契與融洽。在內心裏,他感激太後王政君對自己的提攜和幫助,同時更知道,如果與太後的關係惡化,自己的地位很可能有被顛覆的危險。因為太後王政君畢竟是名義上的最高當權者,她的權威和影響力以及積累了幾十年的人脈關係,是不容小覷的。

“那些表麵上對我歌功頌德的人,很可能內心裏妒忌得要死,隻要有機會,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把我趕下台,打翻在地,踏上一腳。如果太後發出這樣的號召,未必就沒人響應。人心叵測啊!”王莽隨時都在提醒自己。

一天,王莽安排在宮中的耳目給他報信,說一個非常受太後喜愛的宮女家裏有人生病了,連太後都跟著著急呢!王莽立即行動了起來,親自前往這個宮女家中探望,留下一大筆慰問金和禮物。宰衡屈尊看望一個宮女的家人,讓他們受寵若驚。這種有悖於常理的舉動,多少反映出王莽討好太後的急切心情。

為了挽回太後的心意,王莽對已經入土的哀帝外戚——丁、傅兩位太後下手了。他上奏說:丁、傅兩位太後的墓葬不符合禮製,墓塚的高度與漢元帝一致,並且以皇太後的璽綬殉葬,身為元帝的妃妾(傅太後本是漢元帝昭儀),卻當自己是正妻皇後。所以,應該挖開她們的墳,取回皇太後的璽綬,並將傅太後的墳遷回定陶封國,和她的兒子定陶恭王劉康葬在一起。

麵對王莽的奏章,太後王政君心如明鏡,知道這是在向自己示好。自己當年受到傅太後的欺壓和淩辱,被直呼為“老嫗”,王莽這麼做就是為了給自己出口惡氣。但太後王政君畢竟年紀大了,心腸軟了,不想再為當年的舊怨而去折騰一個死人。她回複王莽說:“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了。”

王莽卻不依不饒,堅持自己的要求。最後,太後王政君作出了讓步,同意遷墳,但不必開棺,以免過分驚擾過世的人。誰知,王莽還是不肯罷休,說:“丁、傅兩個人的棺槨被稱為梓宮,下葬時穿的是金縷玉衣,不符合禮製,所以,必須更換棺槨和服飾。”

麵對如此固執的王莽,太後王政君不想再跟他糾纏,畢竟侄子的本意是向自己示好,如果強行阻止,引起對方的不滿,覺得自己不領情,不利於改善雙方的關係,也就同意了王莽的請求。

在王莽的號召下,公卿大臣們紛紛捐款捐物,組織自己的族人、儒生和百姓參加平墳運動。這場運動的規模和效率竟然和修建明堂、辟雍、靈台一樣,有十多萬人參加,僅僅用了二十多天,就將丁、傅兩位太後山丘一樣的墳塚給鏟平了。看來,連工程的土方量都差不多。

經過這一番努力,姑侄二人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複,進入了微妙的平衡狀態。但這種狀態究竟能維係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