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急於求成的複古改革(1 / 3)

用理論術語說,王莽犯有嚴重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錯誤。他想的是恢複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先王與賢臣們製定的古製,認為複興了古製,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他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書本上和傳說中的古製是否真的是救世的靈丹妙藥,就篤信不疑、貫徹到底。這樣的人在他之後的兩千年中仍然層出不窮。

王莽對地方官製也進行了改革,例如郡守改為大尹,都尉改為太尉,縣令、縣長改為宰。其實都是改頭換麵,換湯不換藥的文字遊戲而已。

當然,王莽的官製改革也並非一無是處。例如,王莽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信訪製度,在皇宮附近設立供人提供建議的旗幟、接受批評的木牌、用來鳴冤訴屈的登聞鼓。王莽還派遣官員,坐在皇宮門口接待上訪的人。

王莽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動作,就是封授茅土,也就是將象征封國的茅土授予諸侯。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二月,王莽在明堂舉行了盛大的封授茅土的典禮。他按照周朝的古製,將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的名額是一千八百,另有附城(關內侯)一千八百。在明堂當場接受茅土的,有公、侯、伯、子、男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一十一人;另外賜封黃帝、少皋、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皋陶、伊尹後裔中的女性八十三人任爵。

但是,由於戶籍普查和國土資源普查不到位,土地有限,授予的封土不能落實。這些徒有其名的新貴們隻好到長安領工資,但工資每月隻有可憐的幾千錢,無法維持生活,導致這些人中有的淪為打工仔,有的則墮落為罪犯、乞丐。這是對王莽虛張聲勢、不切實際的複古改革極大的諷刺。

除了官製之外,王莽還對政區建製進行了大手筆的改革。長安的城郊被劃分為六鄉,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則劃分為六尉郡;洛陽的郊區被劃分為六郊州,河東、河內、弘農、河南、穎川、南陽統稱為六隊(讀遂)郡。長安、洛陽五百裏以內的地方稱為內郡,其他地方則稱為外郡,另外還有邊郡,全國共一百二十五郡,重新劃分的九州之內有二千二百零三縣。郡縣的數目大量增加。

由於行政區劃的大幅變更和郡縣名稱的頻繁變易,把人們弄得暈頭轉向,就連皇帝的詔書上都得注明新舊的郡縣名稱,怕人們搞混了。王莽希望將整個帝國劃分得如同棋盤一樣整齊劃一,符合他胸中的理想藍圖,與經典和傳說中的天下格局保持一致。但調整行政區劃關係到方方麵麵,千頭萬緒,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進行得如此草率和急於求成,不是無法落實,就是徒增煩惱,人為地製造混亂。

絞盡腦汁反腐敗

王莽本身為官清廉,嚴於自律,所以上台後,打擊貪官汙吏是勢在必行。王莽重視監察製度,在中央層麵設置了司恭大夫、司從大夫、司明大夫、司聰大夫、司睿大夫等監察官員;針對地方的監察,王莽設置了部監二十五人,每個人負責監察五個郡;另外,還有中郎將、繡衣執法等負責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在郡縣裏,還設有執法左右刺奸。

用理論術語說,王莽犯有嚴重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錯誤。他想的是恢複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先王與賢臣們製定的古製,認為複興了古製,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他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書本上和傳說中的古製是否真的是救世的靈丹妙藥,就篤信不疑、貫徹到底。這樣的人在他之後的兩千年中仍然層出不窮。

王莽對地方官製也進行了改革,例如郡守改為大尹,都尉改為太尉,縣令、縣長改為宰。其實都是改頭換麵,換湯不換藥的文字遊戲而已。

當然,王莽的官製改革也並非一無是處。例如,王莽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信訪製度,在皇宮附近設立供人提供建議的旗幟、接受批評的木牌、用來鳴冤訴屈的登聞鼓。王莽還派遣官員,坐在皇宮門口接待上訪的人。

王莽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動作,就是封授茅土,也就是將象征封國的茅土授予諸侯。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二月,王莽在明堂舉行了盛大的封授茅土的典禮。他按照周朝的古製,將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的名額是一千八百,另有附城(關內侯)一千八百。在明堂當場接受茅土的,有公、侯、伯、子、男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一十一人;另外賜封黃帝、少皋、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皋陶、伊尹後裔中的女性八十三人任爵。

但是,由於戶籍普查和國土資源普查不到位,土地有限,授予的封土不能落實。這些徒有其名的新貴們隻好到長安領工資,但工資每月隻有可憐的幾千錢,無法維持生活,導致這些人中有的淪為打工仔,有的則墮落為罪犯、乞丐。這是對王莽虛張聲勢、不切實際的複古改革極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