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焦頭爛額的王莽(2 / 3)

地皇二年(公元21年)正月,正趕上妻子去世,王莽先著手辦理妻子的葬禮,並且沒有讓王臨參加。王氏的陵墓鄰近太後王政君的墓塚,取名叫“億年”,寄托著王莽對妻子的哀思和對新朝未來的期盼。

葬禮結束後,王莽馬上下令逮捕了原碧,經過審訊,原碧交代了與王臨通奸、密謀弑君等情節。這件事對於王莽來說,實在是無法承受的恥辱。他不想這件事傳揚出去,丟人現眼,將辦案的官吏秘密處死,埋在監獄裏。王臨也被逼自殺。

王臨是王莽親自選定的接班人,結果竟然犯下了弑父、弑君大罪,給了王莽當頭一棒。王莽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對孩子過於嚴厲了,泯滅了父子之情。都說虎毒不食子,自己接連處死了兩個兒子,也難怪孩子對自己動了殺機。王莽開始懷疑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還是錯?

悲痛的王莽把氣撒在了親家劉歆的身上。他對劉歆說:“王臨對星象一無所知,這一切都是劉愔惹起來的。”劉愔也被迫自殺了。當月,王莽的另一個兒子王安和孫子王壽也病逝了。妻子、兩個兒子、三個孫輩先後死去,對於六十六歲的王莽來說,精神上的打擊和創傷是無法恢複的。

由於年齡的增長和改革的受挫,王莽心中的宏圖偉業在一點點淡化,親情在不斷地加深。當年那個在法紀麵前心如鐵石,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毫不手軟的王莽已經變了。盡管他仍然依法處死了自己的兒孫,但內心的感受卻有天然之別。過去是大義滅親,正氣凜然,現在卻像從自己的心頭剜掉一塊肉一樣,心如刀絞。

夜深人靜的時候,王莽獨自坐在空曠的大殿裏,屏退了所有的侍從,一個人流淚。他問自己,這是不是報應,是上天對自己篡奪漢室的懲罰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當初要降下符命,讓自己當皇帝?為什麼要讓天下人都擁戴自己取代劉漢、建立新朝?

王莽想起自己登基那天,麵對喧鬧的宴席和狂歡的人群時的感覺。他覺得,自己那種不祥的預感正在成為現實。合作多年的親密夥伴一個個走了,自己的家人一個個走了,複古改革一項項地無果而終,災害連年、盜賊蜂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帝國在自己的手上動蕩不安、搖搖欲墜。本以為自己可以像古代的聖王一樣推行仁政、製禮作樂,開創太平盛世,沒想到卻弄出了這樣一個爛攤子。

他有些怨恨上天,上天可能是存心要捉弄自己,先把自己捧上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然後再讓自己看著宏圖大業在眼前煙消雲散,讓自己白發人送黑發人,最後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上天曾經給了自己實現遠大抱負的無限希望,現在又把這種希望無情地掐滅,讓自己從意氣風發、飄飄欲仙的雲端墮入心如死灰、痛苦不堪的深淵。“我前生是不是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罪行,要用今生的痛苦來償還啊?”王莽捫心自問。

由於幾個嫡子先後離世,王莽擔心自己後繼無人,所以將二十多年前在封國的時候,與婢女們生下的兩子兩女都接到了長安,承認了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封王興為功修公,封王匡為功建公,封王曄為睦修任,王捷為睦逯任。對於這幾個孩子,王莽終於盡了一個父親應盡的責任。

最倒黴的皇帝

接二連三的家庭悲劇遠遠不是王莽遭受的厄運的全部。在王莽登上皇位之前一直伴隨著他的好運氣,讓他如有神助的那種力量現在拋棄了他,開始與他作對。在中國所有的皇帝中,王莽大概是運氣最差的一位了。下麵這些天災人禍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的冬天,河北的真定、常山郡遭遇嚴重的暴雨和冰雹災害;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多郡出現蝗災,黃河決口,水淹數郡;

天鳳元年(公元14年)四月,沿海出現嚴寒和霜凍天氣,六月刮起了沙塵暴,七月颶風席卷關中,樹木被連根拔起,長安城內的很多房屋受損。冰雹襲擊了關中的一些地方,牛羊都被冰雹砸死了。邊郡則出現了嚴重的饑荒,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

天鳳二年(公元15年),邯鄲以北暴雨成災,水深數丈;

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伴隨雨雪天氣,一些地方積雪厚達一丈。此後幾年,關東連續發生旱災,導致嚴重的饑荒;

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關中降暴雨;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的秋天,霜凍導致大麵積的莊稼被凍死,關東發生饑荒,遭遇蝗災;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夏天,蝗蟲自東向西席卷而來,長安也不能幸免,連未央宮的殿閣上都趴著蝗蟲。

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加劇了帝國的社會危機,民不聊生,流民四起,社會陷入嚴重的動蕩當中。加之過於激進的複古改革,本來是為了抑製兼並、打擊豪強、富國強兵、改善民生,但由於決策失誤、執行不力,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讓本就饑寒交迫的老百姓處境更加艱難,而達官顯貴、豪強地主、富商巨賈則從中漁利,巧取豪奪。

特別是王田製、改奴婢為“私屬”並禁止買賣,更是開罪了世家大族、豪強地主和諸侯王公,這些人的勢力盤根錯節,對於帝國政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足以顛覆王莽的政權。

改革的失敗加劇了社會動蕩,讓一心想實現天下大同、太平盛世的王莽反而成了人們怨恨的對象、矛盾的焦點和眾矢之的。他想造福於天下蒼生,但由於自己食古不化的書生氣和不切實際、急躁冒進的做法,換來的是天下人的仇視。好心是可以辦壞事的,好人也可能無奈地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壞人。可憐的王莽!

這還不夠,帝國的外患隨著內憂的不斷滋生而加劇。除了讓人頭疼的匈奴之外,西南的句町國、東北的高句麗、西域諸國也蠢蠢欲動,甚至公開反叛。為了反擊匈奴,王莽要求高句麗人出兵助戰。高句麗人不願意參與這場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戰爭,拒絕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