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常存寬容,態度決定你的未來(8)(1 / 3)

胡適說,有這麼兩個人,他們的職業,一個是東印度公司的秘書,一個是測量工程師。後來,他們都成了英國19世紀的哲學家,他倆的名字叫彌爾和斯賓塞。在我身邊的朋友,就有物價局的職員,成了作家;醫生,成了書法家;專業作家,成了明史研究專家……那麼,你的業餘興趣是什麼呢?有時候,一個人的業餘活動,也許比他的職業更重要,“你的閑暇往往定你的終身”。

所謂“信心湯”,即“你總得有一點信心”。胡適說:“功不唐捐(唐捐,意即白白地丟了)。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瞧!種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盡可以癡心妄想,豪情萬丈;盡可以心比天高,雄心勃勃;盡可以自鳴得意,得意忘形;但千萬不要因悲觀失望而停止行動、裹足不前。“一粒粒地種,必有滿倉滿屋地收”。成功是建立在“努力不會白費”的定律之上的。

胡適說這是“不忍不依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贈與你們幾句送行的贈言”,這“不忍不”開具的藥方,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仍具藥效。

一步改變一生

這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開進了一輛汽車,這可是件新鮮事,全村人都圍了過來。從車上走下幾個人:其中一個穿黑皮夾克的中年男子問大家:“你們想不想演電影?誰想演請站出來!”一連問了好幾遍,村民們都不敢吱聲,好多人隻顧和身邊的人自言自語。

這時,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站了出來:“我想演。”她長得並不漂亮,單眼皮兒,臉蛋紅撲撲的,透出一股山裏孩子特有的倔強和淳樸,“你會唱歌嗎?”中年男子問。“會。”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現在就唱一個!”“行!”女孩開口就唱,一邊唱還一邊扭:“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裏花朵真鮮豔……”村人大笑。因為她的歌唱得實在不怎麼好聽,不但跑了調,而且唱到一半時還忘了詞:沒想到,中年男子卻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

這個勇敢地向前邁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運地被大導演張藝謀選中,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對於機遇,對於成功,人們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有些時候,機遇在一些人麵前確實是平等的。隻是當機遇突然出現在麵前時,有人卻遲疑了,猶豫了,結果與之擦肩而過;而有的人卻能主動上前,大膽追求,於是便贏得了機遇的傾心,你可以說這是偶然,但你又怎能說這不是必然呢?千萬別輕視那小小的一步,就是它,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相信自己

莎士比亞說過:“對自己都不信任,還會信任什麼真理。”莎翁在這裏強調的是自信,即相信自己。

有兩個故事,或許可以對自信作以詮釋:

阿侖尼烏斯年輕的時候,得出電離理論並把它告訴了母校的老師,沒想到卻遭到老師的無情諷刺,對此,並沒有動搖他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論寫成學術論文,交給學校的學術委員會討論,結果又被否定了,兩次受挫,阿侖尼烏斯不但沒有泄氣,反而更加充滿自信。他又把自己的論文寄給歐洲四位有名的化學家,終於得到了他們的肯定與讚賞。阿侖尼烏斯繼續豐富自己的電離理論,因此創立了物理化學,不但成為瑞典的科學家,還獲得諾貝爾獎。

德國精神學專家林德曼認為,一個人隻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因而他曾於1900年7月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要進行一次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在他之前已經有一百多位勇士相繼駕舟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所以,德國舉國上下都關注著他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林德曼推想,這些遇難者首先不是從生理上敗下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崩潰、恐慌與絕望。林德曼在航行當中,也遇到人們難以想象的諸多困準,多次瀕臨死亡,有時真有絕望之感。隻要這個念頭升起的話,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就這樣,他終於勝利渡過了大西洋。林德曼的親身實驗證明:人隻要對自己不失望,充滿自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獲得成功。

如果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連自己都不相信,還會有什麼主動的行為呢?這簡直是做人的悲哀。一個人一旦缺乏自信精神的話,也可能會導致一些本來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殺;每個人都有不如人的一麵,也有一些別人不如的地方,這正是自己的潛力所在,關鍵看你自己如何挖掘,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擁有積極的心態,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就能夠走向成功;自信是為人自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人當自信,為人要自強。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礎,也是人們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你連第一步都無法邁出的話,就不可能有第二步。高爾基說:“隻要有生活的願望和對本身力量的自信,那麼整個一生將會是一座最美好的時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