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已經說明一切。其實,拿破侖·希爾隻是讓深受恐懼折磨的柯利爾先生欣然接受別人的幫助,讓他鬆一口氣,擺脫無謂的自我限製。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我們最大的資產是,能夠讓那些有能力且樂於幫助我們的人,在我們束手無策時,協助我們脫離困境。
予人所取——如何知道別人要的是什麼
宇宙中有一種偉大的定律,叫付出定律。它告訴我們,隻要你有付出,就一定有獲得,獲得不夠,表示付出不夠,想要得到的更多,你必須付出的更多。
不了解付出定律的人非常多,他們雖總是想得到什麼,可他們總是得不到,因為他們從來不想先付出什麼。
當你一直不斷地在付出,並不計較回報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收獲是自然而然得來的。
隻要你能先付出,並不斷付出,讓別人得到他想要的,別人就一定會還給你你想要的,你能讓上天欠你債,總有一天上天也會還你債的。
付出與收獲永遠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收獲越多。
但有時你會發現,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也就是說你付出得多,但收獲得少。此時,你千萬不要停止付出。因為最後可能有一天,你會付出得少,但收獲得多。時間會證明你的付出是沒有白費的,不幸的是99%的人都在這個時候停止付出了。
你必須知道別人要的是什麼,並且幫助別人得到他要的。
如果你是推銷員,先對顧客付出,他就會讓你收獲。你的工作不是在賺錢,而是在大量地為每一個顧客付出。
如果你是領導者,不斷地為你的部屬付出,幫助部屬得到他所想要的,最後你還是會得到你所想要的。
如果你是父母,就對兒女先付出;如果你是老師,就對學生先付出。
不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付出,你的工作就是為了付出而付出,而不是為了獲得而獲得。
成功是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取什麼的問題,而不是你單方麵的獲得。
你知道為什麼花園裏能開滿花嗎?因為花粉在不斷地傳播。你知道花粉為什麼能傳播嗎?因為蜜蜂在采花蜜,蜜蜂傳播了花粉,花因為付出花粉給蜜蜂,才有辦法獲得生命的延續,大自然的法則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隻要你不斷地付出,你會發現,你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富有、越來越成功。
你付出的總是要比你獲得的還要多。例如,老板付你1500元一個月,你若隻做1500元的事情,你是沒有辦法成功的,你必須做超過1500元以上的事情。如果你做值5000元的事情,你應該獲得加薪,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顧客向你買1000元的產品,你回報給他1萬元的服務,你就有機會賣得更多。你如果再次付出,如此循環下去,你便進入了良性循環。
記住,不是因為獲得了才付出,而是因為付出了才獲得。
可操作性——你的目標離現實有多遠
做決定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的目標離現實有多遠,是否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有特別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當時的情況隻允許我們搶救出一幅畫,那麼我們應該救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的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
“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是的,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盧浮宮有很多價值連城的珍稀名畫,搶救出其中最值錢或者最具藝術欣賞的畫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最好的畫是否也有最好的保護措施?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貿然衝到博物館裏麵,可能連畫的外層保護都來不及打開,就和博物館一道化為了灰燼,到頭來隻落得個人畫兩空!而在離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順利地搶救到畫,也能較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盡管這幅畫可能不是盧浮宮裏最好的。
在英國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誌銘吸引了所有前來憑吊懷古的人: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夢想要改變全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可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時,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選擇人生目標,不能憑空出發,任意而為,而必須符合實際,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緊要關頭處往往隻有幾步。因此,我們要學會把長遠目標與階段實施結合起來,把美好理想與現實情況結合起來,用“實際的理想”來代替“不可能的夢想”。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把握了最可能實現的目標,誰就掌握了命運,獲得了通向成功之門的鑰匙。
控製好自己——拿破侖·希爾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訓
在拿破侖·希爾事業生涯的初期,拿破侖·希爾發現,缺乏自製會對生活造成極為可怕的破壞。這是從一個十分普通的事件中發現的。這項發現使拿破侖·希爾獲得了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訓。
有一天,拿破侖·希爾和辦公室大樓目不識丁的管理員發生了一場誤會。這場誤會導致了他們兩人之間彼此憎恨,甚至演變成激烈的敵對狀態。這位管理員為了顯示他對拿破侖·希爾的不悅,當他知道整棟大樓裏隻有拿破侖·希爾一個人在辦公室中工作時,他立刻把大樓的電燈全部關掉。這種情形一連發生了幾次,最後,拿破侖·希爾決定進行“反擊”。某個星期天,機會來了,拿破侖·希爾到書房裏準備一篇預備在第二天晚上發表的演講稿,當他剛剛在書桌前坐好時,電燈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