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權力的日益擴大,年羹堯以功臣自居,變得驕矜自大起來。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對這些人看都不看,顯得很無禮。他對雍正有時也不恭敬。一次,在軍中接到雍正的詔令,按理應擺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隨便一接了事,令雍正很氣憤。此外,他還大肆接受賄賂,隨便任用官員,擾亂了國家秩序。
年羹堯對此不但不知收斂,卻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驕橫,還霸占了蒙古貝勒七信之女,斬殺提督、參將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見到他都要先跪下,因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憤怒和非議,彈劾他的奏章多似雪片。
內閣、詹翰、九卿、科道合詞奏言年羹堯的罪惡,於是部議盡革他的官職。雍正三年十月,雍正帝命逮年羹堯來京審訊。十二月,案成。此距發端僅有九個多月。議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堯罪:計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專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殘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差步兵統領阿爾圖,來到關押年羹堯的囚室傳旨說:“曆觀史書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當未敗露之先,尚皆為守臣節。如爾公行不法,全無忌憚,古來曾有其人乎?朕待爾之恩如天高地厚,願以爾實心報國,盡去猜疑,一心任用。爾乃作威作福,植黨營私,辜恩負德,於結果忍為之乎?爾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局以彰憲典而服人心?今寬爾磔死,令爾自裁,爾非草木,雖死亦當感涕也。”年羹堯接旨後即自殺。此案涉及年家親屬及友人,其父年遐齡、兄年希堯罷官,其子年之富立斬,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極邊,子孫未滿十五者待至時照例發遣,族中文武官員俱革職。
就這樣一代名將,自縊身亡,禍及後世子孫不得安然度日。足可見謹慎小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一個自大自誇的人,就算是有一些美德,有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因此喪失掉一切。驕矜的危害是很大的。作為統治者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則會失去人才,失去人心,最後也必然要失去江山。作為統帥如果產生驕傲情緒,則驕兵必敗。即使普通人,自以為是也會眾叛親離,難以成事。
因此隻有放低心態,戒驕戒傲,虛心處世,謙和待人,才能無往而不勝。
涉危蹈險,如履薄冰
情願曠日持久而不戰,不可出境一戰而不勝。
——曾國藩
剛進入仕途時,曾國藩也跟其他年輕人一樣,犯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毛病。曾國藩曾以“敢”與“不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作為,他認為隻有有勇氣的人才能夠成為能者,隻有敢做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為此他常常以“強”自勵,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勇氣有氣魄的人。隨著官場閱曆的逐步加深,他漸漸感覺到這個世界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仕途的險惡不經曆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
鹹豐十一年,不甘寂寞的慈禧太後勾結恭親王奕,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了包括肅順、端華等在內的八位顧命大臣。不久,肅順等人被處死。這件事給曾國藩帶來很大的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駭悉讚襄政務怡親王等俱已正法,不知是何日事,又不知犯何罪戾,罹此大戳也!”整天在為腦袋提心吊膽,其中的恐懼可想而知。
肅順等人是大清王朝資曆很老的大臣,也是比較開明的大臣,就是他力薦曾國藩,在其發展不是很順利的情況下給予了一臂之力。肅順手下的很多幕僚,都和曾國藩脫不了幹係。他料到,慈禧太後在處斬了肅順等人以後,定會想盡辦法清除其黨羽,徹底消滅其殘餘勢力。為此,自己的處境很是令人擔憂。慈禧太後雖然知道曾國藩與顧命大臣之間的關係,卻礙於他軍權在握。深怕貿然行事,激起事變,讓湘軍與清廷兩敗俱傷。所以,她按捺住自己的殺心,對曾國藩采取了懷柔政策。
曾國藩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他早看出了慈禧太後心狠手辣、詭計多端。當接到清廷的任命封賞諭旨的時候,他的心裏沒有高興,反而變得憂愁。因為麵對此時的宦海,他更加憂慮萬分,總覺得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讓自己的腦袋搬家。從此之後,曾國藩脫去了原來的魯莽,變得沉穩,變得謹慎。
謹慎並不是生活中我們提倡的種種美德中的一種,可是它卻是成大事必備的素質。
真正的英雄,都是從心驚膽戰中走出來的,所以他們做事情懂得深思熟慮,每遇到一件事情,都會進行詳細的調查,充分掌握情況後,反複思考,再找出解決的辦法。
1977年初,香港地鐵公司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李嘉誠也參加了其中的競標,但是相對於其他的對手,他更希望謹慎行事,弄清楚整個競標過程中的利弊。他通過各種渠道獲悉,地鐵公司與港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而且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購地款,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謹慎地思考之後,他提出了自己的“克敵”方法,從多家競爭公司中脫穎而出,與地鐵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這次中標,輿論界稱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將從此“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倘若沒有謹慎地對待此事,那麼李嘉誠不會獲得這次促進事業大步發展的機遇。由此可見,當事情發生的時候,謹慎應對往往比貿然行事更能有意外的收獲。
很多年輕人欣賞“有什麼話就說,有什麼事情就幹脆去做”這種行事風格,絕不瞻前顧後。但是,這樣做常常會事與願違,經常遭受失望與被誤解的洗禮,回過頭來才知道自己原來在魯莽行事。須知,成大事者,往往一言一行都相當謹慎,一喜一怒,一言一動,都不會隨意妄為,而是會顧及周圍的情況,考慮他人的感受,從不因自己的一時興起而傷及他人,也不因一時的衝動而惹禍上身,步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就很少犯錯。這才是聰明人的穩慎做法。
事事三思,不存僥幸心理
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幸之心,諸弟稟告堂上大人,不必懸念。
——曾國藩
僥幸心理誰都會有,人總是不相信自己就是倒黴的那個。遇到事情,想盡辦法逃脫開解。希望能夠付出最少,獲得最多。戰場之上,許多人都覺得取勝要靠機緣。但曾國藩堅信,軍事上的勝敗,關乎到國家黎民百姓的安危,隻有不存絲毫的懈怠,不抱著僥幸心理,盡力去做才能夠成功。對於做人,更要凡事三思而後行,才能成事。
曾國藩剛剛兼任刑部左侍郎,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一天,有一位同鄉來他的府上拜訪。這位同鄉在某地任知府,平日裏很少往來,此時突然來訪,而且還帶著一箱金子,曾國藩馬上感覺到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果然,話沒有說幾句,那位知府就講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原來,知府的侄子自恃生在官宦世家,平日裏被寵壞了,總是做一些打架鬥毆的勾當,如今他與別人為了爭奪一個頭牌歌妓,不小心失手殺了人。那死者的家屬得知此事,將知府的侄子告到了官府,被知府壓了下來。但是知府能夠控製得了一時,卻瞞不了一世,為了在此事上有更大一步的勝算,思來想去,也隻有曾國藩能夠幫他這個忙,保住他侄子的性命了。
曾國藩聽聞此事,就安慰知府說:“你先回去,既然是誤殺,官府一定會給你侄子一個說法的,不會有事的。”知府見狀,忙給曾國藩遞上金子,說:“隻要曾大人一句話,那我侄子的性命就能夠保住了。”曾國藩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他的金子,可是知府哪裏肯將送來的金子再拿回去?留下了箱子,自己迅速離開了。
曾國藩看知府這番舉動,心裏頓時犯了嘀咕:按說,如果是誤殺,知府不應該這麼緊張,況且也用不著送上這箱金子啊。這其中一定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想到此處,曾國藩趕緊派人去調查。
果真不出曾國藩所料。這個知府的侄子仗著有叔父撐腰,平日裏橫行鄉裏,魚肉百姓,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曾國藩知道後非常氣憤,下令一定要嚴懲那個惡賊,還要彈劾知府。
從這件事情中,曾國藩想到了自己在家鄉的兄弟子侄。官宦人家的孩子總是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覺得有人給自己撐腰,就可以隨意妄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這樣想的結果常常是害了自己。於是,他寫信叮囑自己的親屬,做事情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因為存在僥幸心理,就放任自己的行為。
在軍事上,他也十分注重實力的修煉。為此,他一直強調說:“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幸之心,諸弟稟告堂上大人,不必懸念。”曾國藩以文人的心態自修,以武將的心態去戰鬥,遠離僥幸心理才能百戰百勝。
提到僥幸,很多人想起了《孫子兵法》,以為孫武的智慧就是從別人身上找破綻,而非強大自己,其實這是對《孫子兵法》的一種誤解。孫武的“慎戰”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強調如何強大自己,也就是“內修”。究竟如何加強自身的實力呢?首先,我們的第一步就是要戰勝僥幸心理。生活中的確處處都有僥幸心理的影子,考試之前猜題、押題,考試時作弊;在口頭表達上,經常使用“可能、也許、萬一、大概”之類的詞彙;總是期待著“意外收獲”;不肯腳踏實地地努力,反而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好運”上。這些都是真正強大自己的大忌。
提高實力的第二步就是要看到實力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恒心。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組數據:左思寫《三都賦》、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10年;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5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幾乎所有的偉大作品和偉大的發明都不是幾天之內完成的,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準備。
遠離僥幸,就隻有腳踏實地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很多人把事情的成功與否寄托在運氣上,如果沒有達成自己的心願,就責怪自己時運不佳,這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俗話說,“一分辛苦一分收獲”,隻有全力地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自己的實力修煉當中,才能逐漸完善自己,最終戰勝種種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相反的,僥幸一時,有可能耽誤自己一世的發展。因為獲得的過於容易,就不知道努力,也不懂得珍惜了。
居高需慎,羽翼豐時低飛行
功名之地,古人所畏,餘亦常存臨深履薄之念。
——曾國藩
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中有這樣一句話“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意思是如果害怕自己懈怠就應該慎始慎終。這裏的“慎”字才是根本。無論是君王官員或者是普通百姓都應該了解“慎”的重要性。
曾國藩更是格外注重這個“慎”字。在他的《書贈仲弟六則》中,“慎”字專為一則:古人曰欽、曰敬、曰謹、曰虔恭、曰祗懼,皆“慎”字之義也。慎者,有所畏憚之謂也。居心不循天理,則畏天怒;做事不順人情,則畏人言。少賤則畏父師,畏官長。老年則畏後生之竊議。高位則畏僚屬之指謫。凡人方寸有所畏憚,則過必不大,鬼神必從而原之。
在這裏,曾國藩將“慎”字的內涵外延都剖析得十分透徹。所謂“慎”就是要有所畏懼、居安思危。要想做到“慎”,就應該做事一絲不苟,深思熟慮之後才能作出抉擇,更要勝不驕敗不餒。無論是獨身一人還是萬眾矚目之下,都要小心行事,懂得自省。曾國藩不僅了解“慎”的益處,更是在帶兵、為官、處世中都處處體現“慎”的身影。
行軍打仗之時,曾國藩拒絕單兵冒進。這並不表示他畏敵,而是經曆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總結出的單兵輕進才是輕敵失敗之兆。單兵輕進雖然靈活易調動,但是攻擊力大不如前,這就是他在用兵之時多主張謹慎地采用合兵戰術的原因。以最優力量殲滅大部分敵人,如此這般以多勝少。尤其在兵力不足之時,他寧可集中兵力堅守要塞,放棄次要的地方,也不分散兵力。這種穩紮穩打、小心思量的打法正是湘軍取勝的法寶。
為人處世之中,曾國藩更是處處小心。他從沒因為自己一時的成就而停滯不前、自傲自滿。更重要的是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從外部環境的變化哪怕是一個細微之處,都能找出事情發展的脈絡。辛酉政變之後,恭親王奕在慈禧的授權下操持大局,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在地方上,以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相互支持。但是慈禧為了進一步掌權,趁機削弱奕的勢力將其逼出政治舞台。這一事件令曾國藩十分惶恐。恭親王何許人也,他乃是同治帝的親叔叔,鹹豐帝的弟弟,尚有完敗之日。曾國藩乃是清廷中少有的漢人,又憑借什麼手握重兵、官居要職?麵對這樣的情況,曾國藩提前采取了準備,和幕僚幾經商討,太平軍一滅,他就削湘軍保淮軍,行曾僵李代之計,最後得以善終。
相比之下,我們熟知的鼇拜,因為不懂得“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對於鼇拜的事情即便不曾讀過史料,也可略從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窺見一斑。
康熙滿14歲那年舉行了親政大典。可是親政後的康熙帝,仍然沒有實權,鼇拜繼續大權獨攬。皇帝與權臣之間的矛盾,終於在如何對待蘇克薩哈的問題上公開化了。這就是鼇拜犯下的第一個錯誤,身為臣子卻企圖掌權,不懂得謹慎。
蘇克薩哈是順治皇帝臨終時指定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一向為鼇拜所妒忌。在一次朝會上,鼇拜對康熙說:“蘇克薩哈心懷不軌,蓄意篡權,我已下令將他抓了起來,請皇上同意將蘇克薩哈立即正法。”
此時康熙盡管對鼇拜的做法不滿,可自知實力太差,遠不是鼇拜的對手,所以隻好忍痛。雖然表麵上一個要殺,一個不準殺,誰也不肯讓步,但是實際上還是鼇拜勢力更大。
鼇拜一氣之下,袖子一揮,揚長而去。滿朝文武,人人惶恐,沒人敢吱聲。鼇拜一回到家,馬上傳令絞殺蘇克薩哈,同時誅殺了他的一家人。
康熙聽到蘇克薩哈被處死的消息後,氣得兩眼冒火,決心除掉這個欺君擅權的鼇拜。但是,康熙心裏清楚:鼇拜羽翼豐滿,並且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親信黨羽遍及朝廷內外;鼇拜本人也身高力大,武藝高強,平時行動總是戒備森嚴。康熙深知要除掉鼇拜絕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變,那麼,他這皇帝的位子也就別想再坐了。
經過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後定下了鏟除鼇拜的計策。
第二天鼇拜上朝時,康熙不露聲色,也不再提蘇克薩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昨天那場爭執。
鼇拜卻在心裏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個小孩,你一厲害,他就軟下來了。他哪裏知道,這是康熙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為的是最終的勝利。
沒過幾天,康熙給鼇拜晉爵位,又加封號,又給鼇拜的兒子加官晉爵,鼇拜心裏美滋滋的。
康熙一麵故作軟弱無能,穩住鼇拜,一麵挑選了十幾個機靈的小太監,在宮內舞刀弄棒,練習角力摔跤。康熙自己也加入摔跤隊伍與小太監們對陣取樂。消息傳到宮外,大家認為隻不過是小皇帝變著法子鬧著玩罷了。鼇拜進宮奏事,見一夥小太監們練習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認為是小皇帝瞎折騰,鬧著好玩。
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機智,沉默忍耐,康熙確實有過人之處。從表麵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舊,鼇拜還是那樣為所欲為,康熙對鼇拜還是那樣信賴,鼇拜漸漸放鬆了戒備,康熙這樣才使得自己掌握了主動權。練習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監們,技藝逐漸純熟。康熙見時機已到,決定向鼇拜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