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課 精雅大彙集(2 / 3)

文官體製好是好,卻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弊病,那就是不會打仗。文官們根據書本上看來的種種謀略,把宋與遼、金、西夏、蒙古的關係搞成一團亂麻。越亂越出餿主意,結果,軍事上變得不可收拾。

當然,打仗打不贏,主要原因不在文官製度,而在於戰爭方式。應該明白,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確實很難打得過遊牧文明。那麼多亞洲、歐洲國家都無法抵擋蒙古軍,為什麼偏偏要嘲笑宋朝抵擋不住?

總之,在大視野之下,宋代還是挺不錯的。我希望大家從狹隘的軍事思維,擴大到整體文明思維。

王牧笛:

確實,雖然在政治、軍事上的問題很多,但是宋朝整體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好的提升,文明成果有很好的積累。所以客觀地說,宋代,創造了包括生態文明、藝術文明等極其豐富的文明。

餘秋雨:

剛剛我講了一句話:“希望大家從狹隘的軍事思維,擴大到整體文明思維。”這個意思我還要闡述幾句。如果站在古代史官的立場上,雇用他們的朝廷興衰是第一標準。因此,必定把軍事勝敗和宮闈爭鬥作為首要內容。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立場、現代立場來看,第一標準應該是文明的進退、民生的優劣。

隻要認真研究中國科技史就會發現,宋代的科技創新能力超過其他很多朝代,湧現出了眾多的科技成果,如**、活字印刷等。農業耕作方法也有巨大的變化,南方大麵積播種了耐旱的稻種,推廣了稻、麥兩種製。特別是商業,其發達程度可由張擇端那幅不朽的寫實場景畫《清明上河圖》來作證。

宋代的文化藝術更令人矚目。我心中一直有一個象征性的圖像:唐代文化像一道壯麗的瀑布,而宋代文化則是承接這個瀑布的深潭。一切藝術門類到了宋代都臻於極致,我們現在各門類的收藏家如果弄到了宋代的一點文物,都會視作珍寶。就連被唐代寫盡了的詩,也在宋代延續出陸遊這樣的高峰。當然,若要問宋代留在中華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記憶,我想一定是宋詞。

現在我們還是用對付唐詩的老辦法,請大家從宏觀回到微觀,談談在自己記憶裏印象最深的宋詞。

劉璿:

我喜歡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抒寫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字字珠璣。還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的句子,真是把漢語的魅力推到了頂峰。

王牧笛:

還有《聲聲慢》啊,梁啟超評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時說,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的。

王安安:

我喜歡蘇東坡,覺得他的魅力就在於突然間的柔情。比如《江城子》裏“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後,突然有一個明快的“小軒窗,正梳妝”,一種既強烈又和諧的旋律對比。蘇東坡不僅有這些情感豐富的作品,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把人生置於“大空間”和“大時間”中,寫出了一種天地間少有的壯美和豪邁。

歐陽霄:

我對陸遊印象最深。聽他的《訴衷情》,句句刻骨銘心,最後是“心在天山,身老滄州。”一讀這八個字,那種無奈的悲憤,那種收複失土無望的心情,就能讓我們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