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
講過了宋朝文化,我們又要為元朝拂去塵埃了。這是一個短暫的朝代,曆時八十九年,如果回溯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一起算,也就一百多年。這個朝代,曆來被看成是中原大地被北方鐵蹄踐踏的時代,因此也是一個暗無天日的時代。然而情況真是這樣嗎?
就像黑夜迷路時首先要尋找燈光一樣,我們要想不在曆史中迷失,也隻能抬起頭來尋找亮點。那麼,在我們心目當中,元朝的亮點和暗點有哪些呢?
呂帆:
要說亮點,首先是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後輩建立了一個東到朝鮮半島,西到多瑙河沿岸,北到北冰洋以南,南到我們的南海的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的締造者,自然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而在馬蹄聲聲、烽火彌漫的征戰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們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就滅了四十多個國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個民族。用時下很流行的網絡語言來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周雙雙:
還有就是關於科學技術方麵的亮點。比如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了新曆法,被後人稱為“授時曆”,他還算出了回歸年的時間,也比較科學;還有黃道婆,因為受到虐待她離家出走,到了海南島,被黎族婦女收留,學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晚年回到自己的家鄉教給了鄉親,極大地推動了長江流域的紡織業。
羅璞:
但是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是很嚴苛的,把人分為好幾等,最上等的是統治者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就是當時西域各色名目的人;漢族被分為兩個次等,一個叫漢人,另一個叫南人,也就是以前南宋政權統治下的漢人,地位都很低。還有,不得不提一下蒙古軍隊的殘暴,凡是抵抗元軍比較激烈的一些城池,攻陷後都被屠城,這在人類史上是殘暴的一筆。
餘秋雨:
按照我們傳統的曆史教科書,宋元遞嬗之間有一些“必需情節”,例如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但從更宏觀的世界史觀來看,當時更重要的“特殊情節”是發生在合川釣魚城的保衛戰。這場保衛戰是我家祖先餘玠將軍定下的方略,因此請允許我多講幾句。這不完全出於私心,因為這場保衛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格局,屬於大文化的範疇。
成吉思汗是一二二七年在六盤山去世的。按照他的部署,他的部隊先與宋朝聯手滅了金,然後再攻打宋朝。宋朝一敗塗地,卻在現在屬於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組織了一場頑強的抵抗,時間竟長達三十六年。
為什麼說這場抵抗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格局?這需要打開更宏觀的曆史視野。當時,整個蒙古軍的大汗蒙哥正是攻打釣魚城的總指揮,因為攻下了釣魚城就能順利地控製長江流域,便於南下和東進。與此同時,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繼承了成吉思汗浩浩蕩蕩的西征的步伐,把俄羅斯、伊朗、巴格達、敘利亞、波蘭、匈牙利都給占領了,很快又打到奧地利,逼近威尼斯,馬鞭已經遙指埃及。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大汗蒙哥卻在釣魚城下被飛石擊中身亡。聽到這個消息,正在西征途中的旭烈兀立即掉轉馬頭東還,準備回來即位。結果,留下的少量軍隊已經很難繼續遠征,而東還的主力又發現即位的並不是旭烈兀,便滯留不前。蒙古帝國由此產生重大分裂,征服世界的宏圖再也無法實現。這樣一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特別是***文明、歐洲文明和埃及文明,免遭根本性的破壞。
把這次世界曆史的大轉折梳理一下,發現決定性關鍵就是釣魚城下蒙哥的死亡。這麼一想,釣魚城三十六年的保衛戰實在是作用巨大,即使放到人類文明史上,也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個過程中,蒙古軍隊本身的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轉型。釣魚城的受阻和自身的分裂,使蒙古軍隊中一位重要政治家的文化觀念受到加倍重視,他就是耶律楚材。
我們不妨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深刻的文化現象。在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上,他看上去很不穩定。他本是契丹人,遼國的皇家後裔,卻進入了金朝,後來又被蒙古人所吸納。在遼、金、蒙之間,他不斷轉換身份,但在文化身份上,他卻很堅定,那就是漢文化的癡迷者和弘揚者。他熱愛儒學和佛學,在跟隨成吉思汗的時候就在征途上一路講解,漸漸地改變了成吉思汗的思想;在輔佐忽必烈的時候,他更是製定了一係列維護漢文化的政策。因此,這是一個為曆史作出了文化選擇的大人物。
在這個意義上,我又把耶律楚材看作是頂級文化人。我認為,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後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哪裏來的陌生人》,專講他的,大家有空可以找來一讀,在那本《尋覓中華》的書裏。
元代在文化思維上的根本性轉型,是一件大事。接下來,我們才有理由來談一談元代的具體文化現象。首先我要問,在你們心目中,元代最主要的文化現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