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課 九十年的塵埃(2 / 2)

王安安:

元雜劇。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重要劇種,有裏程碑的作用。在元雜劇之前,中國戲劇還沒有成熟。

餘秋雨:

對,元雜劇。這是我的早期專業,我在二十幾年前就出版過《中國戲劇史》,裏麵有很長篇幅論述元雜劇,我今天不能多講了,因為一講就有可能陷進去。但是考慮到中華文化的基元性組成,還需要從最粗淺的大輪廓上說幾句。

中華文化在具體的藝術項目上,產生得都比較完備,奇怪的是獨獨戲劇晚熟。早在兩千多年之前,與我們並駕齊驅的古印度和古希臘都有過輝煌的戲劇呈現,而且都已一一衰亡,但可憐我們中國,屈原沒有看過戲,陶淵明沒有看過戲,連李白、杜甫也沒有看過戲。中國的戲劇姍姍來遲,原因很複雜,我在《中國戲劇史》中專門作過詳細分析。

到了元代,我們卻終於擁有了它,而且擁有得非常富足。原因之一,是作為統治者的蒙古人多數還難於閱讀漢文化的多種典籍,因此舞台演出大為興盛;原因之二,儒家文化並不提倡戲劇扮演,而元代少數民族的統治衝破了這種規範;原因之三,元朝建立後曾一度廢止科舉製度,使一批文人不知何去何從,便進入民間娛樂場所從事創作,這使關漢卿、王實甫、紀君祥、馬致遠等優秀劇作家大批湧現。這一下,中國文化在戲劇上的一筆欠債,加倍地償還了。

戲劇的事,我隻能說到這裏了。接下來我還想問一句:除元雜劇之外,你們還知道元代的其他藝術創造嗎?

王牧笛:

那幅有名的《富春山居圖》,應該也是元代的吧?

餘秋雨:

對,元代。但在講這幅畫之前,還應該介紹一下繪畫史的背景。記得我們最早在談顧愷之的時候曾經約略說過幾句,中國繪畫在唐宋時期發展鼎盛,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取得很高成就。但到元代,山水畫出現了重大動向:由寫實而偏向寫意,由“無我”而偏向“有我”,成了文人意態的自由抒發。因此,這種山水畫,也就成了更高層次的文人畫而入主畫壇。黃公望,就是這一趨向的中樞人物。他的代表作,正是你所說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帶的景色,為了感受畫中意境,我曾經特地到那一帶遊曆。前年一位台灣企業家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個名為“富春山居”的休閑度假村,整個意象便取自那幅畫。

說到《富春山居圖》,我不能不提一下它在後世遊蕩的奇怪命運。這種奇怪,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傳承的神秘性、偶然性和悲劇性。

在黃公望身後,這幅畫先被畫家沈周收藏,多少年後又落到了董其昌的手裏。再經過多少年以後,又落到了江蘇宜興一個姓吳的人家。姓吳的收藏家太喜歡這幅畫了,以至他臨死的時候要求用這幅畫來殉葬,其實也就是在靈堂焚毀。正當家人把《富春山居圖》投進火盆的時候,他的侄子來了,一把搶出了《富春山居圖》。他覺得老人家已在彌留之際,什麼也看不清了,那就換另外一卷畫去殉葬吧。可惜搶出來的畫卷,中間一條已經被燒,於是這卷畫就一分為二變成了一長一短的兩幅畫。一百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圖》,是長的那半幅,一看之下非常興奮,題了兩百多個字,說這幅畫如何如何好。過不多久,乾隆又得到一幅幾乎同樣的畫,其實這後到的一幅是真品,但是乾隆搞不清,於是那一真一贗兩幅畫就一起在宮裏藏著了。短的那半幅也經曆了複雜的流浪命運,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了上海的收藏家吳湖帆手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浙江博物館收購。藏在清宮裏的那半幅,在解放戰爭後期被運去台灣,現藏於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你看,一幅被火燒過的《富春山居圖》,一半在台灣,一半在浙江。這件事,至少說明了中國人在兵荒馬亂中對文化的虔誠。這些年我和一些朋友都在努力促成一件事,就是讓這兩幅畫能夠在同一個地方一起展出。這件事很快就能做成。

諸位也許有點奇怪,我怎麼會在一幅古畫的收藏過程中花費那麼多口舌。其實,我是看上了這件事情的象征意義。我們現在自由享用著很多古代文化,並且還要傳給後代,看來是正常和必然的事情,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一切文化要向後代傳遞,必然會遭遇一係列災禍,例如焚毀、割裂、假冒、錯判、誤鑒,等等。而且,越有價值的文化越會這樣,價值和毀滅全在一線之間。因此,永遠需要有一批人,成為文化的搶救者、尋訪者、守護者,忠心耿耿,甚至如癡如醉。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55979/54631794.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