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
上一次我們用投票方式,對明、清兩代的文化現象進行了重要性次序的排隊,大家比較看好的是哲學和小說。這是文化創建的兩端:抽象層麵和世俗層麵。哲學像天,小說像地,上下呼應,自有氣象。
我在上次提到,對於明、清兩代的這兩個文化現象需要再討論一番。先從你們投票所選的“小說的繁榮”說起,如何?
王牧笛:
我用一兩句評一下。《三國演義》寫“義”,曆史可以這樣寫,竟然遮蔽了正史本身;《水滸傳》寫“忠”,寫的是水波蕩漾的古代浪漫;《西遊記》寫“誠”,天下第一名猴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聊齋誌異》寫“怪”,人鬼情未了;《儒林外史》寫“諷”,知識分子的時代悲涼;《紅樓夢》寫“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王安安:
我讚成上次秋雨老師發表的意見,在明、清兩代眾多的小說中,堅定地把《紅樓夢》排在第一,因為它第一次把女子作為人來寫,並且寫了這些美麗的人的毀滅。在它之前的作品中,女子很少有真正的性格,隻有一個行為目的。但《紅樓夢》裏的女子是人,有性格,而且是複雜的性格,她們最後的破滅讓人產生同情,並喚起了自身的感動。《西遊記》我也喜歡,但《西遊記》的不足是它的模式化,幾乎都是來了個什麼神仙就把險情解決,最後流於一種看熱鬧的感覺,對它的興趣就降下來了。很多人說,《西遊記》最好看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那一段,自從跟唐僧取經後,真正的孫悟空作為一個人物的那種漂亮的東西就沒有了。
呂帆:
我同意安安的看法,《西遊記》最好的地方在於它的遊戲性,大鬧天宮就是一個猴子的玩鬧,跟我們喜歡張無忌在光明頂上大戰幾大門派一樣。另外我順便講講昆劇。可能受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影響,我也喜歡《牡丹亭》。首先《牡丹亭》作為案頭文本很有可讀性,“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可以當文學作品欣賞;其次是演出時的舞台形象絕佳,我看上、中、下三本演出,買了不同的票價,看上本時我買二十元錢的票,中本改買八十元的,下本再改買兩百元的,因為想近距離觀賞。當然我也喜歡劇作的內涵,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有一種愛到深處可以讓人由生變死、由死而生的感動很珍貴。有首歌唱“死了都要愛”,但死了以後還怎麼愛我們就不太清楚了,《牡丹亭》可以給年輕人很多啟示。
叢治辰:
小說出現的先後排列,其實就體現了它們逐漸走向世俗化的過程,是世俗的記憶。《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沒有深入世俗生活細節。林庚先生說《西遊記》是世俗社會勝利的一個東西,孫猴子就是世俗社會的市民。豬八戒是農民的代表,世俗社會開始出現了。秋雨老師沒有提到《金瓶梅》,從《金瓶梅》到《儒林外史》再到《紅樓夢》,小說才開始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人性才有細微的展露。這是一個慢慢深入人心、深入世俗的過程。
有一部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是我們山東人寫的。我覺得它是一個集大成者,也是開創者。它集合了唐傳奇、誌怪小說所展現的光怪陸離,同時也開創了筆記體小說的新傳統。被稱為“挽救了世界文學”的博爾赫斯最喜歡讀的就是這部短篇小說集,他從這裏麵看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理性傳統的時空觀,以及現實和虛構之間的關係。
餘秋雨:
對於明、清兩代的小說,我曾說過《紅樓夢》比其他幾部小說高出許多,現在再放在一起排個次序:第一名《紅樓夢》;第二名《西遊記》;第三名《水滸傳》;第四名《三國演義》;第五名《聊齋誌異》;第六名《儒林外史》。
《紅樓夢》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其他幾部小說,還沒有擺脫黑格爾在《美學》裏說的“曆史的表麵現象的個別定性”,而《紅樓夢》擺脫了,直接探詢著人性美的存在狀態和幻滅過程。這就使它進入了世界性的最佳作品之列。它不僅不黏著於曆史真實,而且也不黏著於一般理念。例如,表麵上,它是支持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情的,但它又那麼雄辯地證明,這兩個人根本沒有,也永遠不可能為婚姻作好準備。又如,所有的親人都愛護著他們,但所有的愛護都成了傷害,最大的熱鬧成了最深的寂寞……這一係列的悖論,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總體發現,卻又都沒有結論。這是其他作品完全無法比擬的天才之作。遺憾的是,後人研究《紅樓夢》,幾乎都落到它所努力擺脫的層麵上去了,轉來轉去都在說“曆史的表麵現象的個別定性”,這讓我有點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