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3 / 3)

歐陽霄:

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陸九淵並發展到高峰,他認為心即理。還是用杯子來舉例吧,朱熹認為有一個杯子在,杯子有杯子的理,但王陽明不認為有杯子的理在,他覺得理在自己的心裏,心和理合一。理是什麼?理是心的一種結構,所以就不存在外化於自己的杯子了。王陽明格竹子七天七夜,格到自己大病一場,覺得這樣格竹不行,就在靜坐的過程中來格物,其實這時就不再是格外界的物,而是正心。王陽明的學說最後成為一種正心的學問,凡事反省內求了,這大概是他最主要的特點。

王牧笛:

我補充一下。傳說王陽明跟一個得道禪師對話,聊累了休息,王陽明突然問,禪師你現在還有家嗎?禪師說有啊。王陽明說你家裏還有誰?禪師說我母親還在。王陽明問,你想念你的母親嗎?禪師靜默了很久才說,我怎能不想她呢?禪師潸然淚下,第二天就打包還俗,看母親去了。這說明通常在我們看來高高在上的人有著同樣的心、同樣的性。而這個心性,對你我來說,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致的。這雖是個小故事,但可以反映出王陽明怎樣通過心和性來看待世界。

餘秋雨:

像你們這樣講,別人是聽不明白的。閃光點很多,卻概括不起來。恐怕你們自己也沒有真正明白。

朱熹以一種宏偉的理論氣概,使原本處於散落狀態、感覺狀態的儒學,具有了嚴密的哲學邏輯,這顯然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他試圖確立中國學理的單一本體,劃分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區別,然後統貫天地萬物。他認為世界的本原便是“理”,一切都由此出發。結果,因它,構成了千年儒學的完整形態。

遺憾的是,朱熹構建這一理論之時,社會現狀與他的理論體係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因此他不得不又衍生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社會理念,製定出一係列行為規範,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桎梏和行為鐐銬。在學術的真實性體驗上,他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試圖溝通“物”“知”“理”之間的渠道,也隻是一種空幻的設想,難以產生真正的認識論成果。

到了明代中期的王陽明,已經看出朱熹的問題所在,便不再在幾重難以溝通的概念間勉強連接,而明確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學”,連那個至高無上的“理”,也都是心的化身。因此,不必辛辛苦苦地去“存天理、滅人欲”了,隻要“致良知”就可以。朱熹認為,人的“行”發自內心,而“知”卻要向外求取;到了王陽明這裏,哪裏還要到心外去求知?一切都本於心,因此自可“知行合一”。這顯然是對宋明理學的一大推動,因此也可以獨立地稱之為“心學”。

如果硬要比較,就我本人而言,當然更喜歡王陽明的“心外無事”“心外無學”“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說法,因為我的人生實踐證明,這些概念幫我渡過了很多社會災難,並有所作為。但是,如果從純粹哲學的高度上來分析,這裏所說的“心”“良知”等概念還是朦朧迷離的。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建議大家讀一讀李澤厚先生的著作,如《宋明理學片論》《己卯五說》《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等。就我涉獵所及,他講得最為深入。

朱熹和王陽明這兩位哲學家都很了不起。我曾在一篇寫嶽麓書院的文章中記述過朱熹晚年受迫害,與他最信任的學生蔡元定訣別的感人情景。我又在一篇寫家鄉的文章中評價過王陽明先生的驚人生命力。王陽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大哲學家,居然又成了明代最能打仗的將軍之一,這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找不到第二人。這實在是一個讓人讚歎不已的健全生命。我仰視他,並不僅僅因為他是我的同鄉。

在文化專製的大背景下有這麼健全的生命,這一事實,常常使我產生自勉的激情。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55979/54631792.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