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經》為例。《國語·周語下》記載了晉大夫叔向對《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一章的解釋。其詩雲:“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緝熙亶厥心,肆其靖之。”叔向先述全詩的主題:“是道成王之德也。”然後對前三句進行串講:“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稱昊天,翼其上也。二後受之,讓於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理解後三句的詞義障礙頗多,叔向便逐字解釋:“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寬也。密,寧也。緝,明也。熙,廣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然後串講全詩文意:“其始也,翼上讓德,而敬百姓;其中也,恭儉信寬,帥歸於寧;其終也,廣厚其心,以固和之。始於德讓,中於信寬,終於固和,故曰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了晉大夫成對《詩經·大雅·皇矣》第四章的解釋。其詩雲:“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成先解釋有理解障礙的詞義:“心能製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然後串講全詩旨意:“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主之舉也,近文德矣,所及其遠哉。”《孟子·離婁上》引《詩經·大雅·板》中“天之方蹶,無然泄泄”,並加解釋:“泄泄猶遝遝也。”“遝遝”顯然是當時通用的詞。《荀子·解蔽》引《詩經·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並加以解釋:“頃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故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後人據此將“頃筐”解釋為“畚屬,易盈之器也。”(《詩經·毛亨傳》)
孔子曾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其實不僅是《詩經》,春秋戰國時代還傳播著大量其他典籍,而要掌握經典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如孔子所說“熟知其故”(《莊子·天運》)。這裏的“故”,既指“故事”,更指“故訓”。它是古代曆史文化及其語言演繹的統一。這就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的發端奠定了一個文化闡釋——“訓詁”的框架。
“訓詁”作為中國傳統語言學的一種基本範式,曆代語文學者對它作過深入的解釋。許慎《說文解字》雲:“訓,說教也。”“詁,訓故言也。”段玉裁注:“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分之則如《爾雅》析‘詁’、‘訓’、‘言’為三,三而實一也。”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教化功能。孔穎達《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疏》雲:“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故《爾雅·序篇》雲:‘《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解釋功能。馬瑞辰《毛詩詁訓傳名義考》雲:“蓋詁訓第就經文所言者而詮釋之,傳則並經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此詁訓與傳之別也……蓋詁訓本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詁訓,亦曰訓詁。而單詞則為詁,重語則為訓。詁第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其言之比興而訓導之,此詁與訓之辨也。”同時,馬瑞辰又認為:“蓋散言則故、訓、傳俱可通。”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解經功能,並對解經的方式作了經內(詁訓)、經外(傳),字內(詁)、字外(訓)的層次區分,然而各種方式都可以“通”在“訓詁”的大範式之下。近人黃侃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此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係統與根源是也”(黃耀先:《訓詁叢說》)。這種解釋強調了“訓詁”的係統規範功能和學理性質。
以《詩經》為例。《國語·周語下》記載了晉大夫叔向對《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一章的解釋。其詩雲:“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緝熙亶厥心,肆其靖之。”叔向先述全詩的主題:“是道成王之德也。”然後對前三句進行串講:“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稱昊天,翼其上也。二後受之,讓於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理解後三句的詞義障礙頗多,叔向便逐字解釋:“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寬也。密,寧也。緝,明也。熙,廣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然後串講全詩文意:“其始也,翼上讓德,而敬百姓;其中也,恭儉信寬,帥歸於寧;其終也,廣厚其心,以固和之。始於德讓,中於信寬,終於固和,故曰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了晉大夫成對《詩經·大雅·皇矣》第四章的解釋。其詩雲:“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成先解釋有理解障礙的詞義:“心能製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然後串講全詩旨意:“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主之舉也,近文德矣,所及其遠哉。”《孟子·離婁上》引《詩經·大雅·板》中“天之方蹶,無然泄泄”,並加解釋:“泄泄猶遝遝也。”“遝遝”顯然是當時通用的詞。《荀子·解蔽》引《詩經·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並加以解釋:“頃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故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後人據此將“頃筐”解釋為“畚屬,易盈之器也。”(《詩經·毛亨傳》)
孔子曾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其實不僅是《詩經》,春秋戰國時代還傳播著大量其他典籍,而要掌握經典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如孔子所說“熟知其故”(《莊子·天運》)。這裏的“故”,既指“故事”,更指“故訓”。它是古代曆史文化及其語言演繹的統一。這就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的發端奠定了一個文化闡釋——“訓詁”的框架。
“訓詁”作為中國傳統語言學的一種基本範式,曆代語文學者對它作過深入的解釋。許慎《說文解字》雲:“訓,說教也。”“詁,訓故言也。”段玉裁注:“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分之則如《爾雅》析‘詁’、‘訓’、‘言’為三,三而實一也。”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教化功能。孔穎達《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疏》雲:“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故《爾雅·序篇》雲:‘《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解釋功能。馬瑞辰《毛詩詁訓傳名義考》雲:“蓋詁訓第就經文所言者而詮釋之,傳則並經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此詁訓與傳之別也……蓋詁訓本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詁訓,亦曰訓詁。而單詞則為詁,重語則為訓。詁第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其言之比興而訓導之,此詁與訓之辨也。”同時,馬瑞辰又認為:“蓋散言則故、訓、傳俱可通。”這種理解強調了“訓詁”的解經功能,並對解經的方式作了經內(詁訓)、經外(傳),字內(詁)、字外(訓)的層次區分,然而各種方式都可以“通”在“訓詁”的大範式之下。近人黃侃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此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係統與根源是也”(黃耀先:《訓詁叢說》)。這種解釋強調了“訓詁”的係統規範功能和學理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