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七節孫河治荊州(1 / 2)

孫河返回襄陽後開始著手治理州郡事務,龐統認為,荊州要變強無非就是五個方麵:財力,兵器,技術,製度,練兵。財力從哪裏來?賦稅,通商,掠奪。兵器就是軍隊的護甲武器要超過敵方。技術包含很多方麵,比如種植,比如冶煉,比如製造,比如航海。製度就是要製定合適的法令,法規,來約束下屬的行為,賞罰分明。練兵就是加強對士兵的訓練,練兵也需要有好的方法,來激勵士兵。

先說財力,要想增加財力,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屯田。江南的種植物為水稻,要想擴大耕地麵積就要興修水利。農田灌溉麵積擴大了,農業生產就增加了。屯田可分為兩種,一是軍屯,一是民屯。軍屯就是講軍中的俘虜及一部分士兵組織起來進行屯田,平時耕地,疆場有事時就參加戰鬥。民屯就是由各州縣組織農民,進行屯田。官府會給農民適當的補貼。通商一是與各諸侯勢力通商,比如劉備,袁紹,劉璋。二是與海外國家通商,這個隻是個提法,目前還官府還沒嚐試過。掠奪一是搶占各諸侯的地盤。二是搶占海外的地盤。

再說兵器,吳越最不缺的就是打造兵器的高手,隻是這些人不能官府所重視,身份地位低下。所以要打出神兵利器,一定要將這些人重用起來,趕在各諸侯之前,將天下的能工巧匠都收攏在麾下。

然後是技術。技術對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每一個新技術的應用都會帶來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孫河為什麼要逼黃承彥的原因。黃承彥是專門研究這一方麵的,水車,連弩,木牛流馬這些發明不都是黃月英從黃承彥哪裏學來的嗎?把這些人請來,還愁不能超越其他諸侯。

接著是製度。製度的製定一定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法令法規。沒有完善的律法做保障,什麼事都做不好。不能隻考慮世族大家的利益,而不顧農民的死活。法令法規要詳細表明官府的職責,在官府的統治下,子民們享有的權利與對應的義務。

最後是練兵。為什麼丹陽出精兵?因為丹陽土匪多,人人從小就要學會保護自己,主動去練習各種防身技巧。自然就強於他人。所以兵要多練,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才能練出強兵。

龐統分析的頭頭是道,孫河非常認可。

“士元呀,麻煩你將這些都詳細的整理出來。我相信,我們照這樣發展下去,五年以後,我們將會是最強的一方。”

“主公,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技術呀,我們要盡快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共同研究,來提高我們的生產力跟戰鬥力。”

“我這就下推薦令,能招攬一木匠者,賞百貫。招攬一鐵匠者,賞兩百貫。善造船者,三百貫。”孫河道。

一個月之內,各種法令紛紛從州牧府傳出,在步騭,馬良,龐統,徐庶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條條規章製度都漸漸完善。也有數百名工匠前來報到,其中有後來成為蜀國最出名鐵匠的蒲元,他以精湛之造刀技藝名滿天下,無人不想從他手中獲取一把神兵利器。被劉備稱為“刀神。”孫河將這些人全部安置在將作營,費沃,蒲元為大佐。開始了強國強兵的發展。

第一批打造出來的是馬中三寶:馬鐙,馬鞍,馬蹄鐵。這也是孫河唯一能想出來的東西,雖然在後世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卻是個新發明。第一批打造五百套,孫河命張郃帶騎兵前來試用。張郃將這三樣東西裝配好以後,一上馬就感到跟以前不一樣,有了這些東西,不但在馬上能坐穩,還好發力。於是張郃做了個實驗,將這裝了馬中三寶的五百士兵與一千人對戰,這五百人毫無懸念的輕鬆擊敗一千人馬。又將人數增至一千五,結果還是輸了。最後增至兩千,雙方打成了平局。這下把張郃樂壞了,手中這八千騎兵,有了這寶貝足於抵抗兩萬人。如果是步兵的話,我估計五萬人都能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