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八角寨地處湘桂交界越城嶺山脈腹地。大約四億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汪洋。後“廣西造山運動”將它抬出水麵成為陸地。曆經數十次地殼運動,此地時生時滅,時沉時浮。直至兩億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才又將它從水底托起。大約一億四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期,沉積厚達兩千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和泥岩紅層。又經長期的風剝、雨淋、崩塌和溶蝕等地質運動,成就了這裏丹峰聳立、奇山秀嶺、碧水丹崖的獨特景觀,形成今天八角寨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相輔相成、互相襯托的地貌特征,並以高大圓頂密集式丹霞峰叢地貌而名聞天下。
由於地質奇特,晝夜氣候溫差變化較大,故八角寨時常可見各種特異的天象奇觀。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八角寨的雲海景觀。清晨,若遇雨過天晴,萬山如洗;青山如黛,群峰如鯨;霧海翻騰,無邊無際。處在雲海之中的眾峰或起或伏,或隱或現,酷似一群在大洋中翻騰嬉戲的巨鯨,時而被雲霧吞沒,時而露出首尾。群峰又若眾多碩大無朋,倒置於大地之中的巨螺,一排排,一列列直刺蒼穹,故有“鯨魚鬧海”和“群螺觀天”之喻。
八角寨東、西、南三麵均為懸崖絕壁,隻有西南坡一條一千七百餘級古老、陡峻崎嶇的石道盤旋至山頂。是日淩晨,我乘著月色,沿著古道石徑奮力攀登,道路曲折遷回,其間又數遇陡峭的絕壁雲梯,似無盡頭。一路上氣喘籲籲,腿腳酸麻。但最終意誌戰勝了體力的疲乏。待天色破曉之時,終於登臨山巔。此時雲霧彌漫,山風怒號,寒意逼人。一俟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群山逶迤,霧紅似火;絕壁千仞,深穀如墜。神奇美景盡收眼簾,眾人莫不陶醉不已。
天色放亮,遠近景物逐漸清晰起來。八角寨最陡峭的一角,位於雲台寺院北麵,自絕壁伸出五十餘米,峰尖似昂首翹立的龍頭。在這奇險無比的翹角頂端,竟立有一座小廟,即著名的“龍頭香”。通往龍頭的山脊石徑僅寬一尺,前往者必須手足並用,匍匐前往,其驚險之狀令人叫絕!
八角寨近側還有一處“降龍庵”景區景觀獨特,均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過絕壁棧道,將無數美景串聯在一起。過“花山嶺亭”,先觀“雷劈石”;入“石巷”中,舉頭感受“人字天”、“八角寨少女”和“超級香芋”;至“降龍庵”,遊“龍宮”、拜“生命之根”;再過“天心橋”後,便可見“慧眼含情”、“雷公寨”;最後下“龍脊”、上“天梯”,直至“迷魂穀底”。
早自唐代,八角寨就建有“雲台寺”,宋、元年間又建“天心寺”,僧侶眾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覽勝,絡繹不絕,為湘桂兩地佛教勝地之一。如今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廟會,為八角寨一大盛事。白天香客如潮,人聲鼎沸;入夜之後,趕廟會的眾客露宿山林,滿山遍野燈光點點,場麵蔚為壯觀。
二
八角寨地處湘桂交界越城嶺山脈腹地。大約四億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汪洋。後“廣西造山運動”將它抬出水麵成為陸地。曆經數十次地殼運動,此地時生時滅,時沉時浮。直至兩億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才又將它從水底托起。大約一億四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期,沉積厚達兩千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和泥岩紅層。又經長期的風剝、雨淋、崩塌和溶蝕等地質運動,成就了這裏丹峰聳立、奇山秀嶺、碧水丹崖的獨特景觀,形成今天八角寨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相輔相成、互相襯托的地貌特征,並以高大圓頂密集式丹霞峰叢地貌而名聞天下。
由於地質奇特,晝夜氣候溫差變化較大,故八角寨時常可見各種特異的天象奇觀。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八角寨的雲海景觀。清晨,若遇雨過天晴,萬山如洗;青山如黛,群峰如鯨;霧海翻騰,無邊無際。處在雲海之中的眾峰或起或伏,或隱或現,酷似一群在大洋中翻騰嬉戲的巨鯨,時而被雲霧吞沒,時而露出首尾。群峰又若眾多碩大無朋,倒置於大地之中的巨螺,一排排,一列列直刺蒼穹,故有“鯨魚鬧海”和“群螺觀天”之喻。
八角寨東、西、南三麵均為懸崖絕壁,隻有西南坡一條一千七百餘級古老、陡峻崎嶇的石道盤旋至山頂。是日淩晨,我乘著月色,沿著古道石徑奮力攀登,道路曲折遷回,其間又數遇陡峭的絕壁雲梯,似無盡頭。一路上氣喘籲籲,腿腳酸麻。但最終意誌戰勝了體力的疲乏。待天色破曉之時,終於登臨山巔。此時雲霧彌漫,山風怒號,寒意逼人。一俟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群山逶迤,霧紅似火;絕壁千仞,深穀如墜。神奇美景盡收眼簾,眾人莫不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