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血色丹崖(1 / 2)

至1251年,戰勢驟變。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寶座,元憲宗大權在握,很快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謀劃再次發動全麵的攻宋戰爭。第二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滅亡大理,對南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並召募流民,勵兵秣馬,積蓄力量,枕戈待旦,使釣魚城與神臂、雲頂等城堡一起,成為兵精糧足的堅固堡壘,從川北到川南構築了多道屏障,以阻擋蒙古大軍東犯長江中下遊地區。

1257年,蒙哥汗親率蒙軍主力猛攻四川。意欲發揮蒙古騎兵善於陸地野戰之長,而避於不善水戰之短,以其精銳先聲奪取四川後,再順江東下,與諸路蒙軍會師,橫掃江南,最後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除京湖和兩淮戰場外,四川則是宋蒙三大戰場中遭蒙軍攻勢最為猛烈的一個地區。1258年秋,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和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1259年2月,蒙哥汗親率精兵十萬,兵臨合川釣魚城下。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率領下,全城軍民憑借天險頑強抗擊,一次又一次的擊退蒙軍的猛攻。盡管釣魚城似鐵桶般被圍數月之久,但城中依然物資充裕,守軍將士鬥誌昂揚,蒙軍在此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城外蒙軍的狀況卻每況愈下。蜀南地區酷暑時節天氣悶熱潮濕,蒙古人本來就畏暑惡濕,因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戰鬥力驟降。據《元史》和拉施特《史集》記載,蒙哥在此得了癘疫,不久在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縉雲山北溫泉)含恨離世。而《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合州誌》,及城中於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記》石刻碑文記載,1259年7月,蒙古蒙哥汗在攻城時“中飛矢而死”。不管怎麼說,因蒙哥離世,蒙軍上下無心再戰,世界曆史由此改寫。

除了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之外,釣魚城獨具特色的丹霞摩崖造像和石刻碑文景觀也可圈可點。

早在唐宋時期,合州石頭和尚就建護國寺於此,此為合州四大名刹之一,精美絕倫的懸空臥佛、千佛石窟的摩崖造像,使此地成為馳名巴渝的信徒朝拜聖地。

最為罕見的是一座“一臥千古”的懸空臥佛。此佛雕刻於唐代,橫臥在赤紅峭壁之上,身長11米,肩寬2.2米,雙腳寬1.2米。臥佛背北麵南,頭西腳東,袒胸露肌,麵額豐滿,神態端莊慈祥。其娓娓動人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石刻藝術造詣。清代詩人胡德琳有詩讚雲:“千尺高岩瀑布流,振衣五月訝深秋。莫言此子津梁倦,臥聽滄江日夜流。”

至1251年,戰勢驟變。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寶座,元憲宗大權在握,很快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謀劃再次發動全麵的攻宋戰爭。第二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滅亡大理,對南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並召募流民,勵兵秣馬,積蓄力量,枕戈待旦,使釣魚城與神臂、雲頂等城堡一起,成為兵精糧足的堅固堡壘,從川北到川南構築了多道屏障,以阻擋蒙古大軍東犯長江中下遊地區。

1257年,蒙哥汗親率蒙軍主力猛攻四川。意欲發揮蒙古騎兵善於陸地野戰之長,而避於不善水戰之短,以其精銳先聲奪取四川後,再順江東下,與諸路蒙軍會師,橫掃江南,最後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除京湖和兩淮戰場外,四川則是宋蒙三大戰場中遭蒙軍攻勢最為猛烈的一個地區。1258年秋,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和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1259年2月,蒙哥汗親率精兵十萬,兵臨合川釣魚城下。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率領下,全城軍民憑借天險頑強抗擊,一次又一次的擊退蒙軍的猛攻。盡管釣魚城似鐵桶般被圍數月之久,但城中依然物資充裕,守軍將士鬥誌昂揚,蒙軍在此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城外蒙軍的狀況卻每況愈下。蜀南地區酷暑時節天氣悶熱潮濕,蒙古人本來就畏暑惡濕,因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戰鬥力驟降。據《元史》和拉施特《史集》記載,蒙哥在此得了癘疫,不久在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縉雲山北溫泉)含恨離世。而《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合州誌》,及城中於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記》石刻碑文記載,1259年7月,蒙古蒙哥汗在攻城時“中飛矢而死”。不管怎麼說,因蒙哥離世,蒙軍上下無心再戰,世界曆史由此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