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最後的豐碑(1 / 3)

自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晚唐至南宋時期,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中國晚期石窟藝術,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並將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四百餘年。其在吸收、融合前兩次石窟造像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主題寓意、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等方麵都有所創新,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自此之後,中國其他地方大型石窟再無來者。

大足石刻是我國大型石窟造像藝術史上的巔峰天合之作。

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陳列館”之稱的大足北山石刻造像是大足石刻群中的先行者。首開大足北山石刻造像藝術之先河的為昌州(現大足縣)刺使韋君靖莫屬。在大足縣北山的佛灣,現存六幅韋君靖碑,其明確記載了當時晚唐的社會情況、韋君靖建寨和造像原因等內容。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韋君靖任昌元(今榮昌縣)令,他招募義兵,驅強扶弱,保境安民。因多次平叛有功,於唐昭宗大順元年(890)累官升至昌州刺使。時昌州州治已遷至大足。連年的藩鎮割據之爭,使眾多無辜生靈殘遭塗炭,韋君靖心力交瘁,內心深處倍受煎熬。為身後求得安寧,遂於景福元年(892),在大足城西北的龍崗山建永昌寨,“儲貯十年,兵屯數萬”,靜觀其變。感歎於“邑有倉箱之詠,俗多襦絝之謠”,促其“求瘼之念彌堅,除害之心尤切”。於是,他在建寨伊始,開始開鑿北山佛像。他組織當地能工巧匠鑿石造像,務“鑿出金仙,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種之相好”。

北山石刻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繼後曆經兩百餘年,經前、後蜀及兩宋乃全部完成。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五百餘米,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間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遺缺,被史學家稱之“寰宇間僅此一刻”,文物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樸、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則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征。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位於北山石刻區域內的多寶塔下有兩尊釋迦佛並坐像,指點江山,氣勢非凡。

自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晚唐至南宋時期,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中國晚期石窟藝術,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並將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四百餘年。其在吸收、融合前兩次石窟造像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主題寓意、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等方麵都有所創新,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自此之後,中國其他地方大型石窟再無來者。

大足石刻是我國大型石窟造像藝術史上的巔峰天合之作。

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陳列館”之稱的大足北山石刻造像是大足石刻群中的先行者。首開大足北山石刻造像藝術之先河的為昌州(現大足縣)刺使韋君靖莫屬。在大足縣北山的佛灣,現存六幅韋君靖碑,其明確記載了當時晚唐的社會情況、韋君靖建寨和造像原因等內容。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韋君靖任昌元(今榮昌縣)令,他招募義兵,驅強扶弱,保境安民。因多次平叛有功,於唐昭宗大順元年(890)累官升至昌州刺使。時昌州州治已遷至大足。連年的藩鎮割據之爭,使眾多無辜生靈殘遭塗炭,韋君靖心力交瘁,內心深處倍受煎熬。為身後求得安寧,遂於景福元年(892),在大足城西北的龍崗山建永昌寨,“儲貯十年,兵屯數萬”,靜觀其變。感歎於“邑有倉箱之詠,俗多襦絝之謠”,促其“求瘼之念彌堅,除害之心尤切”。於是,他在建寨伊始,開始開鑿北山佛像。他組織當地能工巧匠鑿石造像,務“鑿出金仙,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種之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