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山之良者(1 / 3)

新寧曾出土10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據當地出土的石器考證,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裏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文活動。西漢元朔五年(前124),漢武帝在新寧立夫夷侯國,至今當地還有人習慣稱縣境內的資江為扶夷江。新寧在三國時屬吳昭陵郡,東晉末稱夫縣。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始置新寧縣,寓意“綏靖康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之也”。曆代以來,漢、瑤、苗、壯等民族在此雜居,其人文遺跡和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古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眾多流傳千古的華章詩賦。

1938年10月,詩人艾青創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後不久,即隨湖南省立鄉村師範學校為躲避戰亂遷至新寧,秀麗的山水使他怦然心動,飽含深情地又創作了著名的《我愛這土地》一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崀山位於湘西南邊陲之地。大約四億年前,崀山周邊汪洋一片。後來,波瀾壯闊的“廣西造山運動”,將它從深海中抬出水麵,形成了陸地。爾後,崀山同桂林、長沙一帶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曆經數十次地殼運動,崀山時生時滅,直至兩億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才又將崀山從深海中托起,形成了典型的丹山碧水相映成輝的絕美景觀。國內曾有地質學者論證報告稱:“崀山丹霞地貌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類異型,各具情態。跌宕起伏動感極強,一景多姿,移步換形,形色氣質和諧協調。青山、綠水、紅崖交相輝映,如天下第一巷之高、之長,八角寨之險,亞洲第一天生橋跨度之寬,蠟燭峰之峭,紅岩赤壁之豔,將軍石之峻,駱駝峰之壯等在同類地貌中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瑰奇險秀的美景觀賞價值。”中科院院士、中南工業大學一級教授、丹霞地貌及地窪學術創始人陳國達先生晚年到崀山考察時,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欣然題詩:“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讚南北雙奇花。”

崀山絕景首推“天下第一巷”。因其東處有眾多成雙成對形似牛鼻的石孔,故原名牛鼻。此處擁有典型的丹霞“一線天”群落,共有天一巷、馬蹄巷、遇仙巷、翠竹巷等大小“一線天”九處。“天下第一巷”全長238.8米,兩側石壁高80至120餘米,最寬處0.8米,最窄處僅0.33米。人行於彎曲狹窄的巷道之中,如置身深淵底部,惶恐不安。兩側絕崖峭壁夾峙,如刀劈斧削般平整,舉頭唯見一線青天直射巷底。遊客每當從幽暗狹窄的石巷中穿行而出時,欣喜之餘,頓生恍若隔世之感。陳國達先生為此景觀題字後並賦詩一首:“百尋峻嶺一裂線,疑被巨人劈兩邊。人在縫中如入地,幸憑絲毫辨青天。”縱橫交錯的馬蹄巷、遇仙巷、翠竹巷等巷窄境幽,翠竹依依,景致怡人。在天一巷東南處還存有太平軍翼王石達開曾駐過軍的義軍寨,至今前後寨門、寨牆仍依稀可辨。

新寧曾出土10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據當地出土的石器考證,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裏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文活動。西漢元朔五年(前124),漢武帝在新寧立夫夷侯國,至今當地還有人習慣稱縣境內的資江為扶夷江。新寧在三國時屬吳昭陵郡,東晉末稱夫縣。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始置新寧縣,寓意“綏靖康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之也”。曆代以來,漢、瑤、苗、壯等民族在此雜居,其人文遺跡和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古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眾多流傳千古的華章詩賦。

1938年10月,詩人艾青創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後不久,即隨湖南省立鄉村師範學校為躲避戰亂遷至新寧,秀麗的山水使他怦然心動,飽含深情地又創作了著名的《我愛這土地》一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