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神秘紅石穀(1 / 2)

這條承載千年曆史,隱藏在福寶原始密林中的川鹽古道,隨著公路及現代運輸方式的崛起,如今已荒草叢生,被人漸漸淡忘了。但是,近年來有些地方不時上演令人啼笑皆非的現代版“兜鹽事件”,則從另一側麵,印證了食鹽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及時搶救和保護瀕臨消失有千年曆史積澱的“川鹽入黔古道”,是保存中國獨特“鹽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

盛夏時節,我自重慶江北機場驅車一路往西直達合江縣,經甘雨鎮往南,便進入福寶鎮。

佛寶丹霞地貌麵積達380餘平方公裏,且丹霞造型地貌豐富多彩,也是中國丹霞地貌中森林覆蓋率的佼佼者。此處山巒和地質構造奇特,海拔高低懸殊,多屬中生代白堊紀紅色石英砂岩構成。它以極其豔麗的赤壁丹岩、奇峰異石與廣袤的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襯,同西南常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觀。

從佛寶古鎮沿大漕河一路往南至天堂壩,為一條景觀奇特的神秘紅石穀,蜿蜒達五十餘公裏,峽穀由寬至窄,分別散落著大鹿洞、洞坪、天堂等數十條天然瀑布,古代岩居、三元古寨、武定門等人文遺存,則傳遞著此地原古先民剛柔相濟的人文信息。

紅石穀最神秘莫測的絕美丹霞奇景,非紅牽子莫屬。

沿原林場管理站,現為紅牽山莊旁一條隱沒於荒草叢中、人跡罕至的密林小道,一鼓作氣攀登約一小時,即登臨紅牽子山頂。此處為佛寶國家原始森林腹地,方圓數十公裏渺無人煙,時常可見野獸出沒。山高海拔1408米,位於渝、黔、川三地交界處,也是大漕河的發源地之一。在一條一米多寬南北走向的山脊之巔,赫然聳立著一根酷似男性陽具的天然赤色石柱,其東西兩側懸崖深不可測。南北向東側沿絕壁隻有一條一尺見寬的石級相通。紅牽子高約7米、直徑約1.5米,渾然天成,傲然蒼穹,令人歎為觀止。

這裏的山民曆代留存紅牽子山情結。天堂壩村民黃明峰告訴我,當地男性居民到18歲成年時,仍被長輩要求獨自進山,登頂親手觸摸這柱男根石,以保家族人丁興旺。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古代有一位母親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四川,二兒子在重慶,小兒子去了貴州。去貴州的兒子一直沒有音訊,這位母親便站在兩省分界的山脊上日盼夜望,思兒早日歸家。天長日久,這位母親便化成了石筍,永遠矗立在山脊之上翹首以望。當地人把這柱石峰稱做“石老媽”。

傳說畢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對於這柱神奇紅牽子的成因,曆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比較集中的觀點有生殖崇拜說、兵營猜想說、人為雕琢說、外來生物說等。我認為這隻不過是大自然的力量,在丹霞地貌中施展的又一個傑作而已。億萬年來無數次的造山運動和地質作用,加上重力、水浸和風蝕,將這條山脊不斷撕裂、崩塌、碎裂,最後就隻剩下這根石柱屹立不倒。但是,形成紅牽子獨特的男根石外形,除重力、水浸和溫差等常見因素外,風力則起到了特殊的“雕塑家”作用,多年風化作用形成的合力,共同造就了紅牽子現今的奇特外形。水分和溫差造成的熱脹冷縮,破壞了石柱岩性的穩定,塑造了石柱狀結構。風力則日夜不停地一層層剝蝕石柱表麵。男根石呈由西向東一定角度的彎曲,就是山穀之間風力作用的傑作。紅牽子山山脊為南北走向,而風向主要是由西向東。所以,受風力影響較多的石柱西麵,岩麵呈現典型的球麵剝落現象,石柱表層圓潤光滑。而石柱東麵則少受風蝕,岩麵則更多顯示了重力、水浸等其他外力的作用,造成岩麵表層凹陷不平。東西兩麵風力等共同作用,形成了石柱“陰莖體”自西向東微微彎曲、血脈賁張的奇特景觀。

這條承載千年曆史,隱藏在福寶原始密林中的川鹽古道,隨著公路及現代運輸方式的崛起,如今已荒草叢生,被人漸漸淡忘了。但是,近年來有些地方不時上演令人啼笑皆非的現代版“兜鹽事件”,則從另一側麵,印證了食鹽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及時搶救和保護瀕臨消失有千年曆史積澱的“川鹽入黔古道”,是保存中國獨特“鹽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

盛夏時節,我自重慶江北機場驅車一路往西直達合江縣,經甘雨鎮往南,便進入福寶鎮。

佛寶丹霞地貌麵積達380餘平方公裏,且丹霞造型地貌豐富多彩,也是中國丹霞地貌中森林覆蓋率的佼佼者。此處山巒和地質構造奇特,海拔高低懸殊,多屬中生代白堊紀紅色石英砂岩構成。它以極其豔麗的赤壁丹岩、奇峰異石與廣袤的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襯,同西南常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觀。

從佛寶古鎮沿大漕河一路往南至天堂壩,為一條景觀奇特的神秘紅石穀,蜿蜒達五十餘公裏,峽穀由寬至窄,分別散落著大鹿洞、洞坪、天堂等數十條天然瀑布,古代岩居、三元古寨、武定門等人文遺存,則傳遞著此地原古先民剛柔相濟的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