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這也是一座與中國道教文化結緣的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齊雲山道教曆史源遠流長,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譽。早在漢晉時期就有道教活動。唐乾元年間(758~759),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岩,至今已有一千兩百餘年的曆史。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至明代達到鼎盛。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觀、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據《齊雲山誌》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108處,仿湖北武當山建製,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燹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近年重修。齊雲山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處,主要分布於真仙洞府、石橋岩和紫霄崖一帶。現存最早的石刻與碑刻為北宋作品,如宋熙寧九年的《石橋岩記》。道院主要集中於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取名“月華”,是因為此地建築布局巧妙,宛如一輪新月。雖曆經千年歲月,但神韻猶存。此地既是山民居住的福地,亦是道士的聚集地與齊雲山道教活動的中心。自三天門向前望,宮觀、道院、店鋪鱗次櫛比,鍾鼓經聲縈繞耳間。宮觀現尚存玄天太素宮、玉虛宮、青羊宮、玉皇殿、榔梅庵、真武殿及蘭穀、鏡台、梅軒、東陽等十二道院。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道教與民眾相生相融的和諧畫麵。
四
這更是一座與絕美丹霞地貌景觀結緣的山。
齊雲山位於徽州休寧縣城西十五公裏處。境內方圓一百餘平方公裏,主峰海拔585米。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並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等,彙成勝境。
齊雲山六千五百萬年前本是內陸斷陷湖盆,河流攜帶來的大量泥沙、礫石在湖中長期堆積形成沉積岩,當時中生代白堊紀氣候十分炎熱,沉積岩中的鐵離子受到強烈的氧化,把岩層染成了紫紅色,因而造就了此處奇峰崢嶸,怪石嶙峋;紫衣赭裳,丹崖聳翠;群山如海,赤壁危立;重巒疊嶂、千姿百態的神奇丹霞地貌,為晚白堊世(距今約9000萬年)以來在地形發展過程中正在進行地質作用的模式之一。這裏的丹霞地貌不僅“奇”得古怪,而且“紅”得誘人。崖是紅的,嶺是紅的,洞是紅的,萬丈懸崖皆是紅的。麗日晴天,丹紅如火。難怪詩人袁宏道賦予其一種誘人的色彩——山山瑪瑙紅。億萬年以來,齊雲山在地質抬升過程中形成的斷裂、節理,構成了齊雲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為“五老峰”等平台、崖洞等奇妙景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地麵流水長期以來對岩層的衝刷侵蝕,形成了衝溝,日積月累不斷地加寬加深,使溝穀演變為如“楠木穀”的幽深峽穀。處於溝穀邊緣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節理崩落,形成如“紫霄壁”、“真仙洞府”等絕崖峭壁,相對高差數十至數百米,最高峭壁達300米。岩石在自身重力負荷作用下,不斷向溝穀傾斜,並沿節理麵拉開一道很深的裂隙,由此形成奇特的“一線天”奇觀。曾有我國地質學家評價道:齊雲山丹霞景觀全國不多,世界罕見。36奇峰,峰峰即景;72怪岩,岩岩入畫;16洞穴,穴穴幽奇;23澗,澗澗險絕。香爐峰、五老峰、三姑峰神形兼備、惟妙惟肖。天橋岩、象鼻岩、舍身崖、獨聳峰挺拔險峻、鬼斧神工。雲岩湖恬淡清幽,水天一色。飛雲、流泉、雲海、佛光,時隱時現,四時變幻,絢麗多姿。另外,此地還分布有中生代白堊紀齊雲山組標準地層剖麵遺跡、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恐龍足跡化石、恐龍尾跡化石遺跡;以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及新構造運動遺跡等,這在全國也非常少見。
三
這也是一座與中國道教文化結緣的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齊雲山道教曆史源遠流長,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譽。早在漢晉時期就有道教活動。唐乾元年間(758~759),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岩,至今已有一千兩百餘年的曆史。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至明代達到鼎盛。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觀、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據《齊雲山誌》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108處,仿湖北武當山建製,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燹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近年重修。齊雲山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處,主要分布於真仙洞府、石橋岩和紫霄崖一帶。現存最早的石刻與碑刻為北宋作品,如宋熙寧九年的《石橋岩記》。道院主要集中於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取名“月華”,是因為此地建築布局巧妙,宛如一輪新月。雖曆經千年歲月,但神韻猶存。此地既是山民居住的福地,亦是道士的聚集地與齊雲山道教活動的中心。自三天門向前望,宮觀、道院、店鋪鱗次櫛比,鍾鼓經聲縈繞耳間。宮觀現尚存玄天太素宮、玉虛宮、青羊宮、玉皇殿、榔梅庵、真武殿及蘭穀、鏡台、梅軒、東陽等十二道院。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道教與民眾相生相融的和諧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