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政局飄搖,外憂內患,加速了宋王朝的衰亡。鹹淳十年(1274),度宗趙基卒於臨安,嫡子趙顯繼位,年號德佑。德佑二年(1276),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蒙古統帥伯顏率元軍攻陷臨安,俘獲了全、謝兩位太後及年僅6歲的恭帝趙顯。5月,趙顯被流放甘州,封瀛國公。及長大成人,忽必烈以公主嫁之,並令趙顯返京入朝供事。
據傳,不久忽必烈心生疑心,決意殺趙顯以絕後患。公主聞訊後助顯星夜逃回甘州。為避殺身之禍,遁跡空門,乞釋號“合尊”,並遷居大佛寺。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顯妻在輪藏殿生下一男孩。時周王孛兒隻斤和世琜西巡甘州至大佛寺,並將男孩收為義子,改名妥懽貼睦爾,載母子同歸大都。13年後,這個13歲的男孩繼承王位當了皇帝,稱惠宗,又稱順帝。
順帝在位36年。這時的元王朝已是極端腐朽,至正十一年(1351)終於爆發了紅巾軍起義。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部將徐達率明軍攻克大都,順帝北走應昌(今蒙古屬),又兩年客死他鄉。而那位南宋恭帝、瀛國公、即後來的合尊大師,卻終日戰戰兢兢在張掖大佛寺度過了餘生。
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封第十四子原漢王朱英為肅王,二十八年(1395)就藩甘州。此後朝廷數次降詔維修大佛寺,並敕賜寺名為“寶覺”。1445年(明正統十年),英宗朱祁鎮頒賜《大明三藏聖教》北藏6000餘卷給張掖,對大佛寺“恩寵有加”。曆代明王室在大佛寺留有不少遺蹤遺跡。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昔日不可一世的帝王皇族,今皆成為一抔黃土!唯有這座千年不朽的河西古刹,迄今仍熠熠生輝,令人稱頌。
二
疑惑之二:“金張掖”的金字背後,到底蘊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一半記錄在文字上,另一半則遺留在由一個個綠洲串聯起來的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自古就有“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張掖為何能在河西走廊眾多綠洲中獨占鼇頭呢?
從地形上看,張掖是僅有的中國地貌三大階梯集聚於此的一座城市。祁連山脈為中國地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張掖位處祁連山北麓,承接了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分界段,整個地貌自南向北分為祁連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山地三大區域,海拔從最高的5547米,降至最低處的1200米,如此大的跨度,加上水熱條件差異,由此產生了複雜多樣、變化無窮的地貌景觀。碧水、濕地、沙漠、戈壁相間分布;冰川、雪山、草原、丘陵相得益彰。另外,全長800多公裏的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是河西走廊眾多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河流,正好流經張掖全境,在廣袤的大漠中哺育了連片的濕地,成就了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中最大的綠洲帶。所以,在張掖,人們可以同時領略高原雪山風光、塞上草原風情和南國清麗風韻。“弱水西流接漢邊,綠楊蔭裏係漁船”、“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自古以來,曾有無數詩文讚詠過這片多姿多彩“塞上江南”的迷人美景。
南宋末年,政局飄搖,外憂內患,加速了宋王朝的衰亡。鹹淳十年(1274),度宗趙基卒於臨安,嫡子趙顯繼位,年號德佑。德佑二年(1276),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蒙古統帥伯顏率元軍攻陷臨安,俘獲了全、謝兩位太後及年僅6歲的恭帝趙顯。5月,趙顯被流放甘州,封瀛國公。及長大成人,忽必烈以公主嫁之,並令趙顯返京入朝供事。
據傳,不久忽必烈心生疑心,決意殺趙顯以絕後患。公主聞訊後助顯星夜逃回甘州。為避殺身之禍,遁跡空門,乞釋號“合尊”,並遷居大佛寺。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顯妻在輪藏殿生下一男孩。時周王孛兒隻斤和世琜西巡甘州至大佛寺,並將男孩收為義子,改名妥懽貼睦爾,載母子同歸大都。13年後,這個13歲的男孩繼承王位當了皇帝,稱惠宗,又稱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