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西天!如來居然還打小算盤,你們帶小費沒有?(2 / 3)

其實就是對法與律的解釋說明。

佛教自然也有分類,《西遊記》中,說中國原本流傳的是小乘佛教,而唐僧去取的則是大乘佛教的教義。可實際上這裏又有問題,因為所謂的“三藏”,根本上就是小乘佛教的理念。譬如《法華經》中便曾有“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的語句。

而在唐代那個時期的印度,印度的大乘佛教根本就沒有什麼“三藏”,理由也很簡單,大乘有經與論,可是不會有律,因為這時候的大乘還沒有出家教團,壓根兒就沒必要製定什麼教團規律的律藏。

不過也有例外,譬如那爛陀寺,當時有數千位僧侶聚集此處,律藏就不可或缺了。於是把小乘佛教的戒律拿過來,當作自己的律藏。

那麼,曆史上的玄奘,為什麼會被稱為三藏法師呢?這其實就是一種美稱,說這和尚通曉一切佛經聖典的意思。

但無論如何,三藏都不可能是什麼談天說地講鬼,這難道是搞笑版的如來佛嗎?

不給人事就給白字經,佛祖還說這是規矩,什麼意思?原來要個缽盂也有深意啊

老實說《西遊記》到了末尾處,沒有了妖怪,佛祖便暴露出一副現實的嘴臉來,而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索要人事。

小時候看西遊,一直以為那阿難、迦葉是貪財的“小秘書”,扣著佛經問唐僧要好處,那好處是給自己的。就好像某些公公,出來辦事總歸要拿一點撈一把。

可後來看西遊,才發現不是這樣,原來這是一貫以來的佛界規則,阿難、迦葉其實是如來佛的管賬先生,他們是替佛祖要的。

典型案例便是如來佛祖自行交代的一件事,說以前曾派一幫比丘聖僧下山,把經書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裏給他念了一遍,說是能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就這樣空口白話,實際上什麼都沒幹,就賺取了老趙家三鬥三升米粒黃金,這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比股市裏胡扯的股評家還牛,但佛祖還說:哎呀!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可這話,唐僧便不服了,為什麼啊?因為在《西遊記》裏,唐僧取經不是自個要來的,而是你如來佛派觀音菩薩跑到長安去,招募來的取經人(包括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與白龍馬,也是觀音選定的)。既然取經使命是你們佛祖的主意,取經班子也是你們選定,在師徒四人抵達之後,又為什麼偏要什麼人事好處呢?

若放從前,孫猴子可能便惱了,而豬八戒也會叫嚷一聲“散夥”,拆行李各自回家,他好去高老莊找自己媳婦去了——可眼下顯然不行,為什麼?你都到佛祖麵前了,要是還來這一招,佛祖很可能就再來兩座五行山,一座壓住猴子,另一座便壓住了唐僧豬八戒與沙和尚,到時候誰也跑不掉。

所以其實猴子和豬是敢怒不敢言。

佛祖似乎也明白他們的心思,繼續跟他們解釋,說那白本,其實叫作“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就是你們不懂罷了。罷了,那個阿難啊迦葉啊,你們還是拿有字的給他們吧!

可是到了珍樓寶閣之下,阿難和迦葉依舊問唐僧要人事。師徒四人這時候也明白了,佛祖不是省油的燈,取經就好像去新華書店買書,十萬八千裏隻是去書店的路程而已,到了書店依舊要花錢,才能買到書——你總不可能說俺跑了那麼遠你免費送我幾本吧!

所以唐僧這便到行李箱裏翻找,終於找到一件算是值幾個錢的玩意:紫金缽盂!

不過,雖然叫作紫金缽盂,實際上也就是個木頭做的缽盂,隻不過表麵上鍍了點紫金線紋而已,並不是說真的就是個金子做的飯碗。倘若真是金子做的,西遊途中唐僧師徒遇見過幾撥強盜,早把這個給打劫走了。

可是說到底,這缽盂畢竟是大唐皇帝給的,有禦賜這層意思在,所以唐僧對此格外看重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阿難和迦葉的目的,顯然就是要斷絕你這最後的世俗瓜葛。

為什麼?大家不妨想一想:在唐僧出發之際,觀音可是送來了錦襴袈裟、九環錫杖,錫杖固然不值幾個錢,那袈裟可是曾吸引了黑熊怪的視線,視為珍寶的!阿難兩人若是真要好東西,該是扒了唐僧的衣服才對。

如此看來,要人事其實隻是個托詞而已,關鍵是要讓你唐僧明白:今後你就是佛的人,佛給你的(譬如袈裟、錫杖、旃檀功德佛的稱號)那才是你的,別人給你的(譬如“禦弟”稱號、這個缽盂),從今往後,那就統統與你無關。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阿難接了這缽盂之後,便是淡淡的微笑,那是有含義的笑啊!

七顛八倒的西天諸佛,吳承恩是有意諷佛嗎?

話說唐僧師徒送了缽盂之後,終於拿到了有字的真經,這便啟程回國。自然這番回國的路便不用再走十幾年,更不用騎馬打怪,而是由八大金剛駕雲護送。

也就在唐僧起步之後,那觀音菩薩卻想起了一件要緊的事,什麼事呢?那便是唐僧師徒一共經曆了多少磨難。

嘿嘿!要說這佛界的管事還真是七顛八倒,你非要說湊滿了磨難數字才能給經書,那你就該在唐僧上山之前就把八十一難給整齊全了,何必至於師徒四人都取經完工了才想起要考核他們的八十一難是否完整。

唯一的解答,隻能說是觀音算術不好,記賬也不認真,以至於到此時才翻開作業本來做加法。

那麼之前唐僧究竟經曆了多少難呢?

《西遊記》是這麼說的: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落坑折從第六難,雙叉嶺上第七難,兩界山頭第八難,陡澗換馬第九難,夜被火燒第十難,失卻袈裟十一難,收降八戒十二難,黃風怪阻十三難,請求靈吉十四難……失落兵器七十三難,會慶釘耙七十四難,竹節山遭難七十五難,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難,趕捉犀牛七十七難,天竺招婚七十八難,銅台府監禁七十九難,淩雲渡脫胎八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