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誠然,作為蘇洵背後的女人,在家“相夫教子”的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功不可沒。
六歲時,蘇軾進入學堂念書,他聰穎過人,深得老師喜愛。回到家中,在母親的陪伴與督促下,他或繼續博覽群書,以開闊心境視野,或練習琴棋,以陶冶身性情操。後來,父親蘇洵進京趕考,不幸落第,懊惱之下到江淮一帶散心遊玩,數月不回。於是,家中教導孩子之事,便全部交由程夫人負責。
《宋史》蘇東坡傳記和蘇轍為他母親寫的碑文中記載了一件事,說是在蘇軾小時候,母親教其《後漢書·範滂傳》,範滂為官廉正,有澄清天下之誌,無奈卻遭人陷害,三十三歲即入獄被殺。範滂與母訣別時,其母大義凜然,謂之,自古年壽與好名不可兼得,如今既能與名士良臣齊名,當死無所恨。讀完《範滂傳》,小蘇軾若有所思,片刻後,他用尚帶著稚氣的慎重口氣問母親:“母親,如果我長大後成為範滂,您會怎樣呢?”程夫人聽罷,欣然笑道:“孩子,你如果成為範滂,我難道不能成為範滂的母親嗎?”
賢明慧心,可見一斑。
程夫人除了教導孩子勤勉讀書外,還教他們種樹、愛鳥,做力所能及的農活。總之,程氏不僅是善良的慈母,而且是蘇家兄弟重要的啟蒙教師。她對他們的生活、成長,以及後來的功成名就,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蘇家宅院有一片幽謐的竹林。
蘇軾記得,自己的父親蘇洵曾在那裏高聲誦念劉伯倫的《酒德頌》:“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以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彼時的他,年紀尚幼,然而想著竹林七賢的酣歌縱酒,卻也隻覺體內風雲湧動,似有千萬根小小春筍,鬱鬱蔥蔥,青雲恣意,在無邊的泥土中期待破空而出。
竹林碧綠青翠,溪深人靜,他很喜歡那裏。就像他喜歡竹的虛懷若穀,也喜歡竹的靜篤清歡。他知道,竹是一種與自己氣息契合的植物。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他也記得,有明月的夜間,母親程夫人會在房間裏彈琴。琴聲中,母親的側臉泛起水中古瓷的光澤,非常美。琴聲如流水,打濕了階上的青苔,而他偷偷越過石階,跑到那片竹林裏去。
月光之上,是湛藍透心的天。竹林裏的月光,帶著森森的溫暖,撲打在他的眉睫上。月下有翩然飛舞的蟲蛾,像遺落人間的粲亮星子。回來時,淳厚的仆人正在偏房中燃起竹葉釀酒,氤氳的霧氣在窗花上蜿蜒,宛若能看見前生。
軾兒。溫良的母親在喚他歸家。她會替他擦拭去臉上的泥灰,然後微笑著牽起他的手,滿目安寧。名字,如同一枚深嵌於血液的澄澈胎記,會在逆境中給人璀璨而溫暖的力量。他相信,那是父母賜予生年的最初的福佑。
童年時期的蘇軾,聰敏之餘,在詩詞方麵也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並下筆時有佳句。譬如“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之類的警句,就經常得到先生的由衷讚歎。一切,有如某種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