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鴻才(1 / 3)

萬物生長離不開陽光普照,也離不開水的滋養。水乃生命之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陳太守和蘇軾上任後,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對杭州的六井進行了大規模的通暢修複。

蘇軾親自帶領和尚仲文、子圭以及他們的弟子如正、思坦等,二十多人在西湖周邊實地勘察,共同商議和製定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們挖溝、清淤、修補井壁,因地製宜,使得相國井水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疏通湧金池,將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發公文告知各州縣百姓,堅決禁止洗衣、浴馬這樣的事在上池發生。在上池的門外還特別設置兩道閘門,一道閘門連接池內將河水引入,另一道閘門設在石圍欄裏,以五根竹管引出池水,彙入河水流向東邊,橫跨三橋然後流入石溝,進入南井。

這樣,水從高處流下,南井水清如鑒,照見人影。四道水閘均砌牆安置門鎖,派專人巡查看護。第二年春天,六井大功告成,修葺完畢。這一年,天下少有地大旱,江浙各地的水井幾近幹涸,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裝水相互贈送的地步。獨錢塘的百姓沒有為用水焦慮,錢塘六井,始終清碧涓涓。杭州百姓無不為陳太守和蘇通判叫好。

在《錢塘六井記》一文中,蘇軾記載了他與陳太守齊心協力修浚六井的詳細過程:

潮水避錢塘而東擊西陵,所從來遠矣。沮洳斥鹵,化為桑麻之區,而久乃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陸,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惡,惟負山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廣。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於今賴之。始長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為相國井,其西為西井,少西而北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井,為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為小方井。而金牛之廢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於六井之南,絕河而東至美俗坊為南井。出湧金門,並湖而北,有水閘三,注以石溝貫城而東者,南井、相國、方井之所從出也。若西井,則相國之派別者也。而白龜池、小方井,皆為匿溝湖底,無所用閘。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寧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給於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應。”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辦其事。於是發溝易甃,完緝罅漏,而相國之水大至,坎滿溢流,南注於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疏湧金池為上中下,使浣衣浴馬不及於上池。而列二閘於門外,其一赴池而決之河,其一納之石檻,比竹為五管以出之,並河而東,絕三橋以入於石溝,注於南井。

明年春,六井畢修,而歲適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罌缶貯水相餉如酒醴。而錢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龍山,北至長河鹽官海上,皆以飲牛馬,給沐浴。

萬物生長離不開陽光普照,也離不開水的滋養。水乃生命之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陳太守和蘇軾上任後,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對杭州的六井進行了大規模的通暢修複。

蘇軾親自帶領和尚仲文、子圭以及他們的弟子如正、思坦等,二十多人在西湖周邊實地勘察,共同商議和製定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們挖溝、清淤、修補井壁,因地製宜,使得相國井水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疏通湧金池,將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發公文告知各州縣百姓,堅決禁止洗衣、浴馬這樣的事在上池發生。在上池的門外還特別設置兩道閘門,一道閘門連接池內將河水引入,另一道閘門設在石圍欄裏,以五根竹管引出池水,彙入河水流向東邊,橫跨三橋然後流入石溝,進入南井。

這樣,水從高處流下,南井水清如鑒,照見人影。四道水閘均砌牆安置門鎖,派專人巡查看護。第二年春天,六井大功告成,修葺完畢。這一年,天下少有地大旱,江浙各地的水井幾近幹涸,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裝水相互贈送的地步。獨錢塘的百姓沒有為用水焦慮,錢塘六井,始終清碧涓涓。杭州百姓無不為陳太守和蘇通判叫好。

在《錢塘六井記》一文中,蘇軾記載了他與陳太守齊心協力修浚六井的詳細過程:

潮水避錢塘而東擊西陵,所從來遠矣。沮洳斥鹵,化為桑麻之區,而久乃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陸,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惡,惟負山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廣。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於今賴之。始長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為相國井,其西為西井,少西而北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井,為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為小方井。而金牛之廢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於六井之南,絕河而東至美俗坊為南井。出湧金門,並湖而北,有水閘三,注以石溝貫城而東者,南井、相國、方井之所從出也。若西井,則相國之派別者也。而白龜池、小方井,皆為匿溝湖底,無所用閘。此六井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