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鴻才(2 / 3)

熙寧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給於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應。”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辦其事。於是發溝易甃,完緝罅漏,而相國之水大至,坎滿溢流,南注於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疏湧金池為上中下,使浣衣浴馬不及於上池。而列二閘於門外,其一赴池而決之河,其一納之石檻,比竹為五管以出之,並河而東,絕三橋以入於石溝,注於南井。

明年春,六井畢修,而歲適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罌缶貯水相餉如酒醴。而錢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龍山,北至長河鹽官海上,皆以飲牛馬,給沐浴。

餘以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於井竭,非歲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豈獨水哉?

杭州通判的三年任期裏,蘇軾為官政績斐然,文學創作上也收獲滿滿。

閑暇時間,他和朋友們遊山看水,賞花宴飲,吟詩作賦,行歌互答,仿若南朝謝靈運之美言,“德不孤兮必有鄰,唱和之契冥相因”,好不快活逍遙。

愉悅的心情生發詩情,靈秀的山水孕育詩意,徜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裏,一首首適性任情的詩作水到渠成。

一天,蘇軾和幾個朋友在西湖湖畔飲酒娛樂。豔陽當空,花明柳暗,令人心曠神怡。陡然間,烏雲漫過西天,山風蕩湧,湖麵上漾起漣漪幾許,繼而絲雨綿綿,煙波濤濤,茫茫千裏,鋪天蓋地的另一番空闊。

晴晴雨雨中,詩人飽覽了西湖兩種截然不同的旖旎風情:晴空麗日下的西湖,波光粼粼,銀碎一般晶瑩耀眼,恰到好處地展示著她的清秀婉麗;雨天的西湖,煙雨籠紗,縹縹緲緲,別一番嫋娜情致。好似美麗的西子姑娘,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如何裝扮,都悅目賞心,濃淡適宜,向世人展示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在蘇軾的眼中,杭州西湖簡直比吳越美女西施還要美上百倍。西子湖之名,就是由這首小詩得來。

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橫掃古今西湖詩,被後人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名篇。南宋詩人武衍雲:“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它亦成為杭州獨樹一幟的一張城市名片。在這張名片的推舉下,美麗的西子湖,這一方綠水青山,名聞遐邇,美譽遠揚。

杭州山水裝點了蘇軾的詩詞,蘇軾的詩詞亦升華了杭州山水。杭州以其溫柔的魅力浸潤著詩人的心神,贏得他一見傾心。蘇軾獨專山水樂,耳目餘芳鮮,情不自禁,便把杭州作眉州: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杭州之麗,西湖之美,賦予蘇軾無限的遐思,他把酒臨風,潑墨揮毫,以不羈的胸襟、瀟灑的風韻,為杭州留下無數不朽的詩作,諸如“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等,佳句迭起;諸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湖上夜歸》《懷西湖寄晁美叔》等,佳篇輩出。

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言:“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意,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蘇軾這位大詩翁,為物華天寶的杭州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