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先聲奪人。爾後,一“狂”字統貫全篇。什麼樣的事件令年屆四十的一州太守發狂呢?原來是蘇太守帶位部下在鐵溝狩獵。
且看,一身戎裝的太守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架著獵鷹,英姿颯爽。他的身後緊緊跟從著同樣打獵裝束,錦帽貂裘、勇猛無畏的隨從,一大群人越野騰空,呼啦啦千騎卷平岡,好不威武壯觀。
更讓太守興奮的是,全城百姓傾城而出,來為這次出獵助威呐喊。生子當如孫仲謀,誰說不是呢?今天的蘇太守就像當年的孫仲謀一樣,彎弓射虎,大顯身手。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取自曆史故事。漢文帝雲中太守魏尚鎮守邊陲,抗擊匈奴,他治軍嚴明,常用自己的俸祿,殺牛宰羊,宴請兵士,獲得將士擁戴。他帶領的軍隊士氣很高,屢建奇功。但因上報朝廷的殺敵數字與實際差了六顆頭顱,被削職查辦。郎中署長馮唐認為對魏尚的處理不當,獎賞太輕,處罰太重。當麵向皇上直諫,文帝派馮唐手持符節去雲中赦免魏尚的罪過,恢複了他雲中太守的官職。
東坡借這次鐵溝打獵,牛刀小試,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征討西夏。一個文人要求帶兵打仗,並不奇怪。漢朝名將班超投筆從戎,範仲淹曾出帥戍邊平定叛亂。蘇軾另一首《祭常山回小獵》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自解曰:“意取西涼主簿謝艾事。艾本書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軾為將,亦不減謝艾也。”可見,渴望馳騁沙場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詩人一時衝動。
詞上闋出獵,下闋請戰,抒興國之誌,狀安邦之豪情,場麵恢宏闊大,大有寶刀未老、橫槊賦詩的氣勢。“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結句以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收束,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一掃而光。英氣逼人,氣宇軒昂。成為千古佳句。
關於這首詞,蘇軾在寫給好朋友鮮於侁的書信裏頗為自得:“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嗬嗬!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昨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雖是自己誇自己,但所言不虛,言之情切,讓人頷首。
在執政以及文學創作方麵,蘇軾均不是固守成規、抱殘守舊之人。他不讚成新政,隻是不讚成新法不切合現實社會、不利國利民的某些政令。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積極進取、立足創新的開拓者。這首詞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詞的嚐試。
當時的北宋詞壇,詞風香豔軟媚、偎紅倚翠,這首詞橫空出世,可謂耳目一新,自成一體,對南宋以及後世的愛國詞有直接影響,在題材和意境方麵都具有開拓意義。劉辰翁《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江城子》即是有力的舉證。
密州的超然台是蘇軾留下的標誌性建築。西北城牆有“廢台”,風剝雨蝕,一片斑駁。蘇軾命工匠修葺,在其上複加棟宇,作為登眺之所,書信請蘇轍為其題名。知兄莫若弟。深悉兄長性情的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為其命名“超然台”,並作《超然台賦》予以讚詠,誇其“高台淩空”。蘇軾亦撰文《超然台記》和之。
超然台遂成為詩詞之靈台,每每登及,蘇軾都詩興勃發。萬人傳誦的《水調歌頭》《雪夜書北台壁》《前瞻馬耳九仙山》等動人詩篇,都是以此台為依托,一氣嗬成。後人詩雲:“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讚頌蘇家兄弟倆為後人留下的精神文化福祉。
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臨超然台,眺望煙雨千家,觸動鄉愁幾許,寫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谘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首詞和《赴密州早行》手法相似,上片寫景,下片寓情。不同的是,上片之景,斜柳、樓台、春水、城花、煙雨紛披筆端,勾勒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暮春麗景;下片寓情,“以樂景襯哀情”,寄寓詩人欲歸歸不得,思念故人,懷念家鄉,有誌難酬的無奈與悵惘。鄉愁無措,且以新火試新茶。鄉愁苦,苦烹茶,聊以為樂,佐以詩酒,譜寫人生美麗年華。
疲憊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
所以,當你感到命運不公的時候,要善於疏導自己。不要因為遭遇不公而心懷憤懣,那樣會讓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償失;也不要因為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那樣隻能讓自己損失更大。
不妨“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捧一卷詩書,斟一盞新茶,攜一壺老酒,超然出塵、樂天知命。
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