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國人素有“葉落歸根”的情結,很多名人大家去世後都選擇葬在桑梓之地。蘇軾是個例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獄中示子由》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在獄中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寫《獄中示子由》一詩給弟弟蘇轍,細數兄弟二人的深情,托付他照顧家小,為自己料理後事,在他百年之後,把他安葬在曾經任職的杭州。所幸,逃過劫難。

紹聖元年,蘇轍知汝州,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路過汝州,便取道與子由相會。兄弟倆一起遊覽汝州名山勝水。郟縣自古以山川秀麗而著稱,黃帝鈞天台更是風光旖旎天下聞。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極目遠眺,但見蓮花山山勢逶迤而下,“狀若列眉”,酷似家鄉峨眉山,商定百年之後以此作為歸宿。

崇寧元年(1102年)六月,蘇轍將兄長和在京西寺院裏停放了十年的王閏之的靈柩,一同運至郟縣同穴安葬。作《祭亡兄端明文》一文,詳述兄長一生,其後又作《再祭亡兄端明文》,表達強烈的敬意和哀悼之情。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於潁昌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其子遵其遺囑將他與兄長蘇軾葬於一處。元至正十年(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裏,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將蘇洵的衣冠塚也葬於此地。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猶對床。三蘇父子,在郟縣這處山明水秀的地方,終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