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明處,意在暗處(1 / 1)

△ 說在明處,意在暗處

美國陸軍第524分校的士官長哈雷·凱塞在帶預備軍官時,他麵臨著一個軍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在預備役軍人和正規軍訓練人員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就是理發,因為預備役軍人認為自己隻是老百姓,沒有必要按照軍人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因此他們非常不願意把頭發剪短。哈雷·凱塞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又是如何做的呢?像以前正規軍的士官長一樣,他可以向他的軍隊怒吼幾聲,或者言辭犀利地威脅他們。

但是他始終不願意那樣做。

他正色道:“各位先生們,你們都是領導。當你教導別人時,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方法了,你們有必要為你們所帶領的人做個榜樣。你們應該了解軍隊對理發的規定。

今天我也要去理發了,盡管我的頭發要比你們當中絕大多數人短得多。你們不妨對著鏡子看看,如果你要做個榜樣的話,是不是該理發了?我們會幫你安排時間去營區理發部理發。”

結果是可以預料得到的。有幾個人自動去鏡子前看了看,然後下午去理發部按規定理了發。次日早晨,凱塞士官長講評時說,他已經看到在隊伍中有些人已經具備了領導者的氣質。

不可否認,凱塞士官長很聰明。他在指出預備軍官錯誤的同時,注意維護了他們的自尊。他給每個預備軍官的頭頂戴上了一頂“領導”的高帽子,又以身作則剪短頭發,明在說“我該剪發了”,暗在說“你們也是領導,也得剪發了”,他知道這樣說的效果要比直接指出對方錯誤好得多。

當我們所相信的東西被懷疑或者否定之後,每個人都會產成焦慮的心理,感覺自己的尊嚴被傷害了,甚至感到自己的安全已經沒有了保障。結果是,他否認自己的錯誤,這很正常,即便他可能認為你說的是對的。因此,當你想要說服一個人,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時,切勿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

其實,批評是一門藝術,真正地把握好批評這門藝術,可能會成就一個人。從人的心理需要來講,人人都容易接受讚揚,但卻置批評於千裏之外。這時,委婉批評顯得尤為重要。

在批評對方時,不要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更不要開門見山地點出對方的要害,而是應當委婉、含蓄地指出對方存在的問題。

在批評別人時,應該是對事不對人。有些人之所以做錯事,常常是因為不知道正確的標準是什麼,所以做錯了也不知道錯在哪裏。批評這種人時,必須直接指出錯誤所在,他才會明白,才會改正。

當然,指出這種錯誤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和策略,盡量使用暗示和委婉的方式。

在暗示批評方法上,林肯先生曾給我們做過有效的示範。

美國總統林肯發現,工作人員每天送到白宮辦公室的報告都冗長複雜,抓不住重點。但是他並沒有直接指責工作人員不會寫東西、能力不行等,而是在談對報告的看法時對工作人員說道:“當我派一個人出去買馬時,我並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上有多少根毛,我隻希望知道它的特點何在。”工作人員一聽,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下次再寫報告時,就改正過來了。

由此可見,用暗示的手法指出別人的不足很容易為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