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娘亭(1 / 1)

在白天漫長的時間裏,紀蘇明就在真娘亭的石條凳那裏,泡一杯茶,放一盒煙,悠悠地坐著。從前大家都擲鉛幣,說擲上去的便生兒子,擲不上去便生女兒。小人們對生兒子還是生女兒自是不感興趣,他們是來輸贏的,擲上去的便是贏家,擲不上去的便是輸家。

他們一直要鬧到大人下班,把他們趕回家去,到那時候,紀蘇明也該回去了。

這個小巷子是有點小名氣的,就是因為巷子裏有一座真娘塑像的真娘亭。

從前大概確實是有真娘這個人的,而且這個人大概確實是很有點名氣的。大家為她塑了像,修了墓,題了詩詞,寫了曆史,說是一個良家出身的歌妓,父母死後被騙墮入青樓,擅長歌舞,名噪一時,但又守身如玉,立誌不受汙辱,後來因為反抗鴇母壓迫投繯自盡。

老百姓是很喜歡真娘的,文人才子便冠以“香魂”。而且這地方,生就的富甲之地,禮儀之邦,素以揖讓之容風化天下,所以,這裏的貞節牌坊、烈婦墓祠是很多的,塑了像的,也有一些,但都不及真娘的名氣。

真娘的像塑成以後,據說原本是沒打算放在這條小巷裏的,那時大家抬著塑好的真娘像,走到這裏,停下來休息,再起身的時候,那塑像便生了根,數十壯漢也抬不動她了,隻能將塑像安置於此,後來就又建了真娘亭。於是大家說,可能這裏就是真娘的出生之地或者歸魂之處呢。

這巷子裏的風氣,後來就愈潔淨了。

小人們朝真娘的膝蓋上擲鉛幣,並且唱出一串順口溜:

一雙鞋子兩個洞,三個銅板買來的,四川帶來的,五顏六色的,七穿八孔的,究竟是什麼,實在是沒有。

紀蘇明忍不住笑了,有點現代派的。他小的時候也唱過。那時自然是小和尚念經,有嘴無心,不曉得什麼現代派。現在他也不曉得現代派。

紀蘇明戴一副眼鏡,瘦瘦高高,穿一件牛仔服,也是很協調的。

這地方風水好,山清水秀,姑娘漂亮,小夥子也秀氣,紀蘇明大概能算是這裏的標準體型。

紀蘇明的母親是小學教師。現在小學裏的教師女的多,所以把小孩子都教得有點女氣了。

在粗野豪壯的西北風刮過來的時候,大家就說這地方的男人很娘娘腔,這便有些侮辱人了。而大凡溫和的人總是比別人寬容些的,總以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姿態化解了那些聒噪。

紀蘇明以前是圖書館的管理員。在圖書館裏做事,紀蘇明是很對胃口的,他看了很多的書,他的母親也很開心。可是,後來紀蘇明就覺得厭煩了,看書再也看不進去,他便有點作骨頭,不想在圖書館裏做事了。紀蘇明的母親說,你這個人看書看得狠了,有點書蠹頭了,你要做什麼?

紀蘇明也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每天早上上班,他走過大餅店,就買兩根油條、一塊大餅夾在一起吃,吃得很香。這裏的人,早上都吃大餅油條,吃十代二十代人也不厭。紀蘇明吃了二十幾年,當然也不會吃厭。

紀蘇明遇見大餅店的店主任老陶,愁眉苦臉地總在告訴大家,大餅店經營不下去了。大家並不把他的話往心裏去。所以,大餅店關門的那一天,大家就覺得十分氣憤。

老陶被人從被窩裏叫出來,他不再苦著臉,卻笑嘻嘻地對大家拱一拱手,說:“關了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