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有人據以上記載分析,明朝軍隊所炮斃的那個“大頭目”或所傷“裨王”就是努爾哈赤。因為炮擊傷此人後,八旗兵不僅裹著屍體哭著退兵,而且還對明朝的覺華島進行了報複性的攻擊,以此找回一些丟失的麵子。因為隻有努爾哈赤這樣級別的“大頭目”受傷,才可能令八旗兵在炮擊之後,裹其“屍”而哭著退兵,並立刻發起報複性的懲罰。又因有朝鮮人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進攻寧遠城時受重傷,並因“懣恚”而最終死去。因此更有人堅信,努爾哈赤在寧遠城戰鬥中,被明軍的西洋大炮擊傷。西洋大炮射程遠、威力大,是善於殺傷騎、步兵的利器。

然而,有人對於努爾哈赤在寧遠城受傷之事提出質疑,認為明軍與後金軍的寧遠城之戰中,努爾哈赤不大可能受傷,其理由有二:

理由一:如果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受傷,作為寧遠城的最高統帥,袁崇煥應該最先知道,而且應該將此作為自己的戰功上報給朝廷,一來邀功,二來鼓舞士氣。而實際上,袁崇煥在上報朝廷的奏疏中,並未提及努爾哈赤受傷。

理由二:寧遠城之戰到努爾哈赤死亡時,有八個月的時間差距。在這八個月期間的史料記載中,並沒有提及努爾哈赤治病。不僅如此,其間努爾哈赤卻仍然在“整修舟車,試演火器”,還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並且,努爾哈赤還在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五月為防備毛文龍進攻鞍山而回師沈陽;六月出城十裏迎接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台吉來朝。

因此,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受“重傷”之說,值得懷疑。

對於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是否受傷,筆者認為,從以上記載來看,既不能斷定努爾哈赤肯定受傷,但也不能否定,其理由有二:

其一:不能肯定努爾哈赤受傷,理由如下。

如果說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受傷,最先獲得其受傷信息的應該是袁崇煥,這可就真有一些強人所難。在兩軍交戰之際,戰場上炮火硝煙,亂箭齊射,能看到遠處有一“大頭目”受傷,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可能像有望遠鏡那樣,能看清楚受傷“大頭目”是誰。試想,當初努爾哈赤在鵝兒城追殺仇人尼堪外蘭時,發現城外四十餘人中有一人頭戴氈帽,身穿青綿甲,也隻是懷疑是尼堪外蘭,當時現場沒有炮火硝煙都不能確定那頭戴氈帽之人就是尼堪外蘭,更何況是硝煙彌漫的寧遠城戰場呢!那還有必要再去質疑袁崇煥為什麼沒有看清受傷的“大頭目”是不是努爾哈赤了嗎?如果質疑努爾哈赤受傷部位,僅從“背生惡瘡”或得“肉毒病”來看,並不能肯定努爾哈赤受傷部位就是在背部,但也不能否定。而且在硝煙彌漫的兩軍作戰中,更不可能準確斷定背部是否受傷。所以,也隻能推測寧遠城之戰中努爾哈赤有受傷的可能,受傷部位有可能是背部等情況。

其二:也不能否定努爾哈赤受傷,理由如下。

如果說努爾哈赤回到沈陽後,仍然在令人“整修舟車,試演火器”,甚至還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這也不足為奇。這隻能說明努爾哈赤還在時刻備戰,準備再次發兵,並不能說明他此時沒有受傷。而且雖然在此之前的記載中沒有記載其受傷,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努爾哈赤聰慧之極,為穩定軍心,從大局出發,故意用備戰行動來掩蓋受傷的消息。這種做法在戰爭中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當初討伐明朝、發布“七大恨”之前,努爾哈赤還在以給諸王建馬圈為由掩蓋製作裝備所需要的伐木行動。所以,即使努爾哈赤真的受傷,也不可能將此事張揚並記載之。如果說努爾哈赤還在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親征蒙古喀爾喀和六月出城迎接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台吉,筆者隻想說明一句,這兩件重大軍政活動事件在《滿文老檔》中並沒有記載。沒有記載的原因,也許這恰恰說明當時努爾哈赤或因受傷未愈而在休養生息進行調理。之所以受傷八個月之後才死亡,也許是因為受傷後的治療時好時壞,本來心情就不好,急火攻心,後來又有可能傷口受到感染而最後致死。所以,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受傷一事,目前也隻能暫時先保留這一看法。

2.死於偷襲受傷的說法。這是民間的猜測。這種說法說的是遼東東江部隊的小股遊擊隊發起對努爾哈赤的突然襲擊,導致努爾哈赤受傷,後來傷口感染生病致死。遼東東江遊擊隊大部分由一批與八旗兵有著血海深仇的遼東原住漢人組成,他們是明朝遼東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從八旗兵屠刀下救出的漢人幸存者,他們憎恨八旗兵,隻要能殺仇敵,往往不惜犧牲自己。而且這些人對遼東地形比八旗兵還要熟悉,所以才能孤膽深入八旗兵腹地開展遊擊戰爭。由於努爾哈赤平時出行,不大可能身邊總是跟隨大批的親兵衛隊,所以當他們襲擊了包括努爾哈赤在內的小股八旗兵後,雖然知道在襲擊中致使對方的一個“頭目”受傷,但他們和毛文龍一樣,在對八旗兵的襲擊中總是敗多勝少,因此並沒有將此事上報給毛文龍,所以毛文龍也就未能知道努爾哈赤在自己下屬的襲擊中受傷這件事情。而且他們也未必敢肯定和知道這位受傷的“頭目”就是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