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隨著嬰兒寶貝的呱呱落地,女人由此變成了養育人類新生命的偉大母親。當女人在體驗著初為人母的巨大幸福時,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便是要重視產褥期的養生與保健。
剛剛當上母親的女性,經曆了巨大痛苦、耗盡了全部體能精力之後,身體極為虛弱,各種創傷尚未愈合,一旦不能及時調整心理、補充營養、保養身體、嚴密防範,就有可能造成身心傷害和長久的痛苦。以正確的方式養生和保健,是產褥期女性的頭等大事。
產褥期,是女性一生中特別重要的時期。其生理器官的巨大損傷與變化,要求“坐月子”的女性必須高度重視產後的生理保護和身體的調養。
1.女性產褥期生殖器官的變化
分娩後,由於懷孕和分娩而引起了變化的母體,在恢複到妊娠前狀態之前的這段時間,我們稱為產褥期。恢複狀態的時間因人而異,大約需要6~8周左右。
在產褥期,身體的最大變化是子宮和性器官恢複到妊娠前的狀態。乳房增大、乳汁分泌開始了,而且子宮及其周圍的髒器、全身的生理機能都要恢複到妊娠前的狀態。
(1)子宮的複原
子宮在分娩後立即收縮到臍下4~5厘米處,但24小時後又發展到臍上,以後逐漸縮小,兩周左右恢複到原來的樣子。如果子宮收縮得不好,胎盤的一部分或者胎膜的一部分殘留在子宮裏的話,恢複的就慢。
子宮收縮時,子宮內壁會出現很細小的傷痕,或胎盤脫落後遺留的較大傷口。這些傷口要通過子宮粘膜的更生,經過3~4周才能愈合。
如果子宮在複原過程中受到阻礙,子宮收縮不好,會引起子宮複原不全。
為避免發生子宮複原不全,產後不要輕率提早離床;要排空膀胱,不要存尿存便;休息時不要總是仰臥,要經常變換體位,防止子宮後傾、後屈;嬰兒吸吮乳頭,可反射性地使子宮收縮,故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經使用上述方法,血性或褐色惡露仍不止者,一定要去醫院做詳細檢查。
(2)性器官的複原
分娩時,因為胎兒通過而被撐開的陰道壁腫脹並出現許多細小的傷口。分娩後一兩天,排尿時感到刺痛,約在一周後複原。張大了的陰道產後一天就能縮緊。
還有,分娩時由於為了讓嬰兒的頭部容易娩出,經常要施行會陰切開,這些傷口在產後立即縫合,一般一兩天後傷口出現痙攣,但不必擔心,縫合的傷口大體上經過四五天就可以拆線。此外骨盆底部的肌肉緊張,經過4~8周也可以得到恢複。
(3)乳汁的分泌
乳房由於在妊娠期受到激素的影響而開始變大,產後會發育得更大。有的人在產後兩三天開始感到有點疼痛,特別是初產婦,更覺得疼痛。
與此同時開始出乳。一捏乳頭,就會流出透明的黏糊糊的東西或黃色的乳液,這叫做初乳。初乳裏含有很多脂肪,營養成分很高,也含有很多對嬰兒來說是必需的免疫物質,因此盡量讓嬰兒吃。
乳汁一般是從產後兩到三天開始流出,到四五天時流出的量逐漸增加。從初乳過渡到過渡乳,經過一周以後才能成為白色的不黏的乳汁,量也逐漸增加,這時我們稱之為成熟母乳。
到能充分滿足嬰兒的必需量,一般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哪怕剛開始出的乳不多,也要繼續進行母乳喂養。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毅力和努力,不要半途而廢。
乳汁分泌的多少因人而異,如先天性的乳腺發育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年齡、營養、睡眠、精神狀態、感情或者物理的刺激等,也往往左右著出乳量。例如,對嬰兒的直接哺乳、乳房按摩、濕熱敷、擠奶等方法,都可以使乳汁的分泌增加。但如果母親發燒、腹瀉、精神受到打擊等情況時,乳汁的分泌就不好。
2.產後的一些正常生理現象
產後出現下更現象,一般都不用太驚慌,隻要正確看待和處理就行。
(1)月經的開始
分娩到再次來月經,有的人產後一個月就來的例子也有,哺乳的人也有一年左右不來的。就是有了初次月經,下次月經也不一定按期到來。
過去認為授乳期沒有月經,也叫做“授乳性無月經”。但實際上即使在授乳中有時也能見到月經,隻是在最初的一兩個月多是無排卵性月經罷了。椐日本的統計,在授乳期大約有60%的人有月經。
分娩後到月經再次來潮期間,據說在兩個月以內的占18%~22%,而且和經產婦相比,初產婦和年紀比較輕的再次來潮的時間早。還有不授乳的人月經的來潮也早。
(2)體重的變化
妊娠中體重大約增加10公斤左右,在分娩後要失去5~6公斤,在產褥期由於惡露、汗液、尿液、授乳等因素使體重減輕。在產後5~6周恢複到妊娠前的體重水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好像都要比妊娠前稍微胖一些。
(3)體溫的升降
分娩時由於肌肉的疲勞,短時性的體溫都要上升到38℃,可是在數小時後,就可以回歸到平常的溫度,不需要擔心。
再者,產後三四天,在出現乳腺腫脹、疼痛的同時,有時也伴隨著發熱,這是由於乳汁分泌逐漸旺盛的緣故。但是如果持續發熱達到38℃以上,就有必要進行治療。
(4)呼吸和脈搏的變化
妊娠中由於增大的子宮對肝髒等內髒的壓迫,導致抬肩呼吸,在產褥期橫膈膜的活動比較自由了,其吸氣比較深,呼吸比較舒適。
再者,脈搏在產後多少要快一些,以後慢下來,有時一分鍾為50~60次左右,這叫做產後性遲脈,是生理性的改變,也不需擔心。
(5)發汗
產褥期的汗腺活動活躍,容易出汗,特別是在睡眠中易出汗。
(6)尿便困難
產後尿量增加,但是在產後1—2天有時排尿困難。排便時由於腹壓減少、痔瘡及會陰切開的傷口疼痛等原因而不能充分用力,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便秘。
(7)畏寒及不快感
分娩之後,有時會感到一時的不舒服,這是由於用力造成的肌肉緊張突然除去,或由於出汗感到一種發涼的寒冷感覺。一般過20~30分鍾這種寒冷感覺就能被抑製,如讓產婦飲用熱開水或用熱開水擦擦身體,給身體蓋好被子暖暖和和就能入睡了。
(8)無食欲
產後兩至三日有的產婦沒有食欲,伴隨著體力的恢複食欲也會增加。特別是述說嗓子幹渴的人很多,補充水分對於解除疲勞也是有效果的。
開始給嬰兒哺乳後,這時食欲會進一步增加。產後特別應該注意飲食,但是對於血壓高的產婦,應該控製含鹽分比較高的飲食。
(9)產後抑鬱
平安地完成了分娩,產婦從長時間的緊張中解放出來,鬆一口大氣的同時,又陷入了一種虛弱狀態。從分娩的第四天開始,植物神經係統的各種症狀,如頭痛、失眠、倦怠感、心悸、眩暈、發汗、下腹部的脹滿感、疲勞感、食欲不振等,各種各樣的症狀都容易出現。
有的人可能因一點點小事而煩躁不安、心情不舒暢,悶悶不樂,容易產生產後抑鬱。這些表現是因為分娩使得身體狀態產生變化,同時也是因為對孩子的責任感、經濟環境、生活環境、家庭狀況等的變化而帶來心理上的緊張的結果。為了防止精神狀況的惡化,因此要調整家庭內的人際關係,避免與丈夫或婆婆感情上的糾紛。要注意孩子的成長,吃好、睡好,保持規律性的生活,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10)神經衰弱
容易患神經衰弱的時期是在產後3~5個月。產後身體恢複的不好,隨之表現出喪失育兒的自信心,盡管這種情況很少見,但確實有一種授乳性精神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授乳期的身體衰弱、貧血等等。
無論如何,要順利地通過育兒神經衰弱症這個難關,不要一個人煩惱,要和住所附近的有經驗的人、年長的人談一談,也可以和保健所的大夫進行商量,通過談話使情緒變得更樂觀。
有時也可以暫時請別人照料一下孩子,自己去看看電影、聽聽音樂,變換一下生活內容,也有利於情緒的轉換,從精神緊張中擺脫出來,自己管理自己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產婦的休息環境和臥床應講究
產後休息是第一重要的保養。產婦休息時既要有良好的條件,也要注意臥床的一些講究。
(1)良好的休息環境
產婦要有良好的休息環境,臥室要做到空氣流通,經常保持空氣新鮮,排除室內乳氣、汗氣、惡露血腥氣。空氣新鮮有益於產婦精神與心情愉快,有利於休息。臥室通風,要依據四季氣候和產婦的體質而定。臥室要經常灑掃,保持窗明幾淨、光線柔和,以促進睡眠。室內用具應放置整齊,並擺放芳香悅目的盆景、鮮花等,可調節氣氛,使人精神舒暢、輕鬆,宜於入眠。
產婦室內應盡量保持安靜,避免各種噪音和震動,因為產婦氣血虛弱,加上生產後各器官功能處於恢複期,身體感覺不適,這些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很容易會引起情緒波動,許多產婦常常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煩躁不安,難以靜心休息。所以家人要多加理解,避免過多親朋好友進入室內探視。產婦應酬客人時,不要言語過多,勞神傷氣,更不要為了慶賀,賓朋滿座,設宴擺酒,影響居室寧靜;室內電視機、音響等音量均不可過大;丈夫和家人不要在產婦麵前發泄怨言,家中若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要對產婦說,以免使產婦憂慮,心緒不安;一些家務勞動和護理嬰兒的工作,應盡量由家屬和專門照顧的人承擔。總之在各方麵應對產婦體貼照顧,產婦在月子裏睡眠好,休息好,身體方可早日複原。
此外為產婦提供良好的休息條件也包括丈夫的體貼。丈夫要節製情欲,不要以各種動情的行為來牽動產婦的情欲。中醫認為,由於產後“營血不安,形體勞乏,筋脈震驚,幼而漏下,身體多疾。”因此月子裏要保持平和的心境,靜心休息才是。
(2)產婦臥床休息的講究
臥床休息分為平臥、側臥、仰臥、俯臥、半坐臥、隨意臥。為何產婦休息要講究臥床方法呢?因為產後產婦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產前子宮、髒器、膈肌發生位移。產後這些器官要回複到原來位置,子宮要排除惡露,必須保證充分休息和正確的臥床、養息方法,才有利於氣血恢複,有利於排除惡露,有利於膈肌、心髒、胃下降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