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抑鬱、失落甚至恐懼,都是更年期女性容易發生的心理問題。注重更年期女性的精神調理,放下壓力使心情更加舒暢,是這一時期養生的主要目的和最佳選擇。
1.絕經期前後女性的心理變化
隨著雌激素水平下降,圍絕經期婦女會出現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症狀,容易產生情緒變化及焦慮、悲觀、失落等心理反應。而情緒及心理狀態又會影響機體的生理機能。此期婦女的心理反應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既受個人健康與性格特點的影響,也受複雜的社會因素包括工作變動、家庭和社會環境等方麵影響。隨著機體的逐步適應,內分泌環境重新建立平衡,這些心理反應也會自然消失。但少數婦女可發展成心理精神障礙,需及時治療。
(1)焦慮煩躁
焦慮是圍絕經期常見的心理反應,其生理基礎是腦中雌激素水平下降,血清中某些神經遞質的增加。在現代社會中的此期婦女大多身負事業與家庭兩副重擔,社會活動頻繁,擔任重要責任之機會增加,或麵臨晉升、退休、子女升學與就業等壓力,加上機體的生理變化,因而容易產生焦慮或煩躁情緒,甚至亂發脾氣。如果家屬或同事缺乏理解和關心,不能及時疏導和寬慰,可能會增加煩惱,發展為病態的焦慮症與極度恐懼等心理障礙。
(2)悲觀抑鬱
有的婦女把絕經看作生命結束的征兆,從而產生悲觀憂鬱的心理;有的因健康狀況不佳,工作力不從心而產生自卑心理;有的感到記憶力下降,看到年輕人生氣勃勃,感到自己沒用了。據上海婦保所調查,此期婦女中約20%有自卑感。悲觀抑鬱心理嚴重者可發展為精神抑鬱症,表現為情緒沮喪,傷心易哭泣,對工作及社會活動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勇氣,甚至想自殺。這種病人常與夫妻關係不和、本人性格脆弱、缺少社會交往或承受失去親人痛苦等有關。
(3)孤獨失落
孤獨失落感是此期婦女較普遍的心理狀態。有的剛退休回家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失落感;有的子女成家獨立生活,或喪偶獨居,一時難以適應,害怕呆在家裏,甚至產生各種恐懼感。
(4)個性與行為改變
圍絕經期可以說是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最“神經質”的時期,可出現個性改變、情緒不穩定,甚至無端猜疑、喜怒無常。有位婦女無端猜疑丈夫有“外遇”,從嚴重失眠發展到成天發呆,繼而臥床不起。經補充雌激素治療三個月後,猜疑感完全消失,精神恢複正常。
更年期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麵臨著比男性更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對矛盾,即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的矛盾和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的矛盾。這些矛盾必然對中年女性心理產生巨大影響,以致出現心理障礙。
根據調查發現,地處邊遠山區、信息閉塞、缺少文化的中年婦女較少出現心理變化;相反,一些受過相當文化教育但又缺乏保健知識、性格比較內向的中年婦女則心理負擔較重,各種症狀也較明顯。
(5)對自己估價不足
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女性對自己的估價反而不足。有的女性會在機會麵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會過於追求變化,而放棄有發展前途的工作。
(6)年齡恐慌感
近年來,由於年齡而產生的恐慌心理在女性中彌漫開來,特別是中年女性,她們麵臨即將退休或隨時被老板解雇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單位所排斥。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恐慌感也逐漸加重。
(7)心理疲勞感
更年期女性肩負著工作和家庭雙重壓力,所以心理上常常處於緊張狀態,過度的緊張使人易感到疲勞,這種疲勞除體力上外,還表現在心理上。隨著閱曆的增長,中年女性對工作的新鮮感逐漸減少,不少人出現了疲勞感,這種來自心理的疲勞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會削弱中年女性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8)孤獨寂寞感
盡管生活和工作繁忙而緊張,可是一旦停止忙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會從內心湧出一股渴望,渴望將生活中的煩惱、幻想和情感向人傾訴。有的中年夫妻由於性格、興趣、人生觀等方麵的差異,導致婚姻破裂,加上父母的逝去、子女的獨立,更加重了中年女性的寂寞感。
(9)自信心不足
社會發展到現在,許多觀念已經漸漸被摒棄,但是一些中年女性的思維定式陳舊。她們往往缺乏更新係統化、理論化的新知識,在當今信息時代中常感到無所適從。當事業發展不順利的時候,很多中年女性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將消耗她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減弱她們追求成功的動力,影響工作效率。
(10)沮喪悲觀感
大多數更年期女性都屬工薪階層,然而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往往從各個方麵強烈地刺激著她們,麵對經濟上的拮據和各種不公正而又無可奈何的局麵,很自然就產生了一種沮喪感。同時由於身體上的一些不適或疾病而產生悲觀想法,表現為情緒消沉,容易激動、煩惱。
(11)緊張感
心理和情緒保持適當的緊張度是有益的,但中年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都處於承上啟下的角色。她們承受的壓力較大,工作、生活節奏也較快,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常常使她們處於某種緊張狀態之中,外界的小小刺激會引起很大的情緒波動和緊張狀態。長期持續的心理緊張容易使人疲勞,抗病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記憶力減退,甚至引發疾病。
2.要注重更年期的精神調理
更年期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個轉折點,就像行駛中的列車的一次轉彎,發生點顛簸,暫時失去平衡是不足為怪的。隻要在精神、心理上適度調整,就能順利度過更年期,迎接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深入認識更年期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變化,了解更年期養生之道,正確對待疾病和不適。自我保健的好壞是關係到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大事。
要做好心理準備,迎接這一自然的生理變化。主動學習有關更年期生理變化的知識,要認識到在更年期出現的某些不適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避免輕視、疏忽、盲目疑慮和不必要的驚慌,努力提高自我控製能力,盡量避免更年期症狀的發生。飲食起居要有規律,飯菜宜清淡,忌暴飲暴食,少吸煙飲酒,參加適度的體育活動,這樣有助於盡快建立起新的平衡,恢複正常的身心狀態。
精神要有所寄托。把精神寄托在社會事業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以各種形式為社會和家庭多做貢獻。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裏,要努力充實自己的生活,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養花、種菜、編織、縫紉、烹調、下棋、跳舞、練拳、欣賞音樂、繪畫、練字、閱讀書報、散步、旅遊等各種活動,目的是讓自己擺脫孤獨,陶冶情操,增強體質,防止和克服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還未退休的更年期婦女要安排適當的工作量,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因過度疲勞而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學會科學合理用腦,延緩大腦的衰老。同時,注意營養和休息,補充腦細胞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進入更年期的更年期婦女,要注意培養自己開朗樂觀的性格,積極克服不良情緒,不要一聲不響生悶氣或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幹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用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不如意的事,遇事不怒,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安度更年期。
古人雲,“養生須重養心”,“養心首重養德”。處於更年期的人們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對自己、他人、集體和社會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無論現在或過去從事什麼工作,大家都是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集體中服務的,有功勞的理應受到尊重,但不可居功自傲、牢騷滿腹或怨天尤人。
更年期婦女要想緩衰防老,健康長壽的首要條件就是保持心理健康和樂觀情緒,並要把不良的心理情緒視為健康的大敵,利用精神養生予以排除和糾正,善於自我調適,以獲得身心健康。
不少研究養生者,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吃好、住好、營養好,卻忽略了精神作用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及重要性。其實,人的精神作用對人體生理的各係統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精神作用與血液循環的關係
血液,是營養身體的重要物質。血液循行於血管和周身,離不開神經的支配。例如,人受驚嚇時,臉上突然蒼白;惱怒時,麵色立刻紅漲。所以精神所注之處,血液亦隨之而注於其處。還有經常將精神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某部肌肉時,過一段時間,其身體某部肌肉疼者可減,腫者可消;健者,肌肉可出現異常發達且奏效很快。
(2)精神作用與消化的關係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包括機械的和化學的兩個方麵。機械消化,主要是通過牙齒的切斷、咀嚼和胃腸蠕動等對食物進行機械性的加工。化學消化,主要是由唾液腺、胰腺及胃腸黏膜的腺體所分泌的消化酶以及胃黏膜分泌的胃酸等,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後,腸黏膜才能把它們吸收進入體內加以利用。但是,如果沒有精神作用的協調和輔助,不論機械消化或化學消化,都不能很好地工作,甚至會減弱其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