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旬,世空,求謀未遂。
午旬,內財空,福德旺。
辰旬,印空,他人反複。
寅旬,父母空,鬼絕,凶事散。
日六神斷:
五爻未土妻財持世。
甲乙白虎持世,主妻疾病。
丙丁玄武持世,陰私,失財。
戊己青龍持世,求財,大利,婚姻吉。
庚辛勾陳持世,競爭、妒忌。
壬癸螣蛇持世,有猶疑,怪夢。
十天幹斷:
甲、丙、戊、庚、壬日卜,有升遷之喜,求謀順遂,求財大吉。
乙、丁、己、辛、癸日卜,訟事得清,官斷有理。
春凶、夏吉、秋凶、冬平。
九月卦。
此卦春秋戰國蘇秦遊說六國,卜得之,後為六國都丞相。
判曰:“噬嗑,吃也。上下相合,物在頤間,飲食之事,聚會相延,財爻持世,求之不難,所為事理,內外俱安。
原義:噬嗑:亨。利用獄。
含義:噬嗑為咬合,刑罰。象征刑法治弊,以法治國。
師變噬嗑原文:采唐沫鄉,要我桑中。失信不會,憂思約帶。
注釋:艮為采,為鄉。震為唐,為桑。坎為信,為失,為憂。伏巽為約帶,約帶,即結帶。《詩》中:“期我乎桑中。”
譯文:桑唐於沫鄉,邀我到桑中,失信不來相會,憂愁束緊腰帶。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譯文:嘴裏有東西,用牙咬斷後才能合上嘴,如嘴裏被塞上東西,必須咬斷才能吐出。罪惡行為妨害社會,也必須除去禍害。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譯文:噬嗑卦的亨通,由於包含剛柔分明,能夠迅速行動,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電一樣互相配合,就能噬嗑而亨。
噬嗑卦下卦為震,上卦為離,震的象征意義為剛,為動,為雷。離的象征意義為柔,為明,為電。
這就喻示本卦由剛柔各異的兩種因素構成,既要迅速行動,如疾雷之奮威,又要明察秋毫,如電光之照耀。正如《彖傳》所說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成章。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譯文:柔爻居中,並在上體,雖不當位,利於執法斷獄。治獄之道過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寬縱。六五以柔居剛且得中,意味著內懷溫柔仁厚之心,外示剛毅果決之行。剛柔相濟,嚴寬兼施,行於中道用來執法斷獄是最為適宜。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譯文:雷電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觀此象,悟思要嚴明刑罰,公布法令。噬嗑卦下為震,為雷,上為離,為電,正是雷閃電鳴交加之象。君子觀察此種天象,從中受到啟發,效法雷的聲威與電的光明。既有威嚴,又能明察,以這種精神搞好法治。
明罰敕法,明罰就是嚴明刑罰。根據罪過,明確規定;敕法就是公布法令,廣泛宣傳,告知民眾,嚴行告誡,使得民眾有所畏懼,有所躲藏,不致觸犯刑罰,這是法製教育。儒家的治國方略以德教為主,輔之以法治,著眼於防範。
申旬,世空,求謀未遂。
午旬,內財空,福德旺。
辰旬,印空,他人反複。
寅旬,父母空,鬼絕,凶事散。
日六神斷:
五爻未土妻財持世。
甲乙白虎持世,主妻疾病。
丙丁玄武持世,陰私,失財。
戊己青龍持世,求財,大利,婚姻吉。
庚辛勾陳持世,競爭、妒忌。
壬癸螣蛇持世,有猶疑,怪夢。
十天幹斷:
甲、丙、戊、庚、壬日卜,有升遷之喜,求謀順遂,求財大吉。
乙、丁、己、辛、癸日卜,訟事得清,官斷有理。
春凶、夏吉、秋凶、冬平。
九月卦。
此卦春秋戰國蘇秦遊說六國,卜得之,後為六國都丞相。
判曰:“噬嗑,吃也。上下相合,物在頤間,飲食之事,聚會相延,財爻持世,求之不難,所為事理,內外俱安。
原義:噬嗑:亨。利用獄。
含義:噬嗑為咬合,刑罰。象征刑法治弊,以法治國。
師變噬嗑原文:采唐沫鄉,要我桑中。失信不會,憂思約帶。
注釋:艮為采,為鄉。震為唐,為桑。坎為信,為失,為憂。伏巽為約帶,約帶,即結帶。《詩》中:“期我乎桑中。”
譯文:桑唐於沫鄉,邀我到桑中,失信不來相會,憂愁束緊腰帶。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譯文:嘴裏有東西,用牙咬斷後才能合上嘴,如嘴裏被塞上東西,必須咬斷才能吐出。罪惡行為妨害社會,也必須除去禍害。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譯文:噬嗑卦的亨通,由於包含剛柔分明,能夠迅速行動,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電一樣互相配合,就能噬嗑而亨。
噬嗑卦下卦為震,上卦為離,震的象征意義為剛,為動,為雷。離的象征意義為柔,為明,為電。
這就喻示本卦由剛柔各異的兩種因素構成,既要迅速行動,如疾雷之奮威,又要明察秋毫,如電光之照耀。正如《彖傳》所說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成章。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譯文:柔爻居中,並在上體,雖不當位,利於執法斷獄。治獄之道過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寬縱。六五以柔居剛且得中,意味著內懷溫柔仁厚之心,外示剛毅果決之行。剛柔相濟,嚴寬兼施,行於中道用來執法斷獄是最為適宜。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譯文:雷電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觀此象,悟思要嚴明刑罰,公布法令。噬嗑卦下為震,為雷,上為離,為電,正是雷閃電鳴交加之象。君子觀察此種天象,從中受到啟發,效法雷的聲威與電的光明。既有威嚴,又能明察,以這種精神搞好法治。
明罰敕法,明罰就是嚴明刑罰。根據罪過,明確規定;敕法就是公布法令,廣泛宣傳,告知民眾,嚴行告誡,使得民眾有所畏懼,有所躲藏,不致觸犯刑罰,這是法製教育。儒家的治國方略以德教為主,輔之以法治,著眼於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