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洛陽城外,旌旗飄展,行轅大營羅列,不少士卒正在挖掘戰壕、堆土築牆,安插鹿角拒馬,打樁架起營帳。
這支十萬的大軍,兵甲雖然不齊,但鬥誌卻很昂揚,正是楊玄感率領的大軍。
此次起兵,楊玄感經過了深思熟慮,覺得時機成熟,可以一搏了,很早他就想對大隋下手,廢掉隋煬帝,如今,趁著楊廣禦駕親征,遠在關外正跟高句麗人廝殺,所以,發動了起義。
這個恩怨,結下已久,楊素功高震主,地位顯赫,儼然成為大隋第一關隴貴族的門閥世家,權力之大,幾乎權傾朝野,這使隋煬帝想滅掉楊素一家,盡管沒有下死手,但楊素之死,的確跟隋煬帝有些關係,楊素家的族人,都對隋煬帝有了反心。
在楊素死後,楊玄感承襲楚國公爵位,與長安、洛陽名士多有交往,綠林好漢也結識不少,而且滿朝文武多半是楊素的老部下,因此,楊玄感在朝野內外都有不小號召力。第二次北伐遼東,全國怨聲載道,楊玄感覺得有機可乘,就利用百姓的不滿情緒,借勢推翻隋煬帝的統治。
此次北伐中,楊玄感身為禮部尚書,分配的任務是駐守黎陽倉,負責督糧,大軍的後勤保障,幾乎都要依靠他在後運籌,權力很大,擁有足夠的糧食後,立即將周圍郡縣的青年和壯丁組織起來,府兵也召集過來,發布隋煬帝的罪名,正式起兵。
黎陽倉在黃河北岸,夾在永濟渠與黃河之間,比鄰武陽城,是隋朝八大糧倉中最東邊的倉城,糧草通過黃河,可以運輸至渤海灣,給北海郡、東萊郡的隋兵使用,出海攻打高句麗;往北可以通過永濟渠,往涿郡運送糧草,這裏一斷,等於掐住了前線的糧草命脈。
占據黎陽倉城之後,楊玄感做軍事部署,充當軍師的李密給他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是進攻薊縣,控製涿郡幽州一帶,奪取煬帝回國的咽喉臨榆關,斷其糧草,同時聯絡高麗夾擊之,中策輕裝急進,西取關中,然後扼潼關天險,長久對抗,守時待變,徐圖天下;下策則以精兵猛將大舉東進,強攻東都洛陽。
楊玄感考慮一番之後,選擇了李密的下策,為此,還跟李密做了一番爭辯。
因為楊玄感身為起義主帥,他入職很早,對朝廷局勢了解清楚,有自己的考量,他覺得那個下策,才是他最需要的,真正上策,因為朝廷百官的家屬都在東都洛陽,也是目前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不攻下它,卻舍近求遠,進攻幽州或是進攻長安,都是本末倒置了。
按照他的意思,洛陽是政治象征,得洛陽,便是得了天下核心,掌控了社稷根本,所以,馬不停蹄,揮師奔襲洛陽而來。
在河內郡、修武、臨清關等地,義軍都遭到頑強抵抗,無奈,楊玄感隻好繞過諸城,從汲縣渡黃河向洛陽進發,沿途起兵響應者甚重,從最初幾萬人,發展到了十萬大軍,兵甲一時都未湊齊,糧草也隻攜帶了一個月的口糧,就是為了速戰速決,盡快拿下洛陽城。
兵抵洛陽之後,義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楊玄感親自率領,從白馬寺以西翻越邙山南攻洛陽,一路由其弟楊積善從偃師沿洛河西攻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