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歡歡媽媽一樣,很多母親都在不遺餘力地為孩子營造幸福,讓孩子的生活比蜜甜。可是,給孩子太多的幸福,就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結果。什麼叫邊際效益遞減?比如,當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喝的第一杯水感覺最好,當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就是到了“邊際”,這時候再繼續喝下去,會越來越感到不好。幸福感也是這樣,過了邊際,也會遞減。所以,在蜜罐長大的孩子會找不到幸福感。有人把這種越幸福越不知道幸福的現象,叫做幸福遞減律。

幸福都是相對於痛苦而言的。所以,適當地讓孩子體驗痛苦,比如分離的痛苦、失敗的痛苦、失望的痛苦,乃至饑渴的痛苦、勞累的痛苦,等等,這些痛苦的體驗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幸福。

第三種情況,避免媽媽不恰當地培養孩子自信卻導致孩子不自信。

電視裏,《星光大道》的演播大廳,第一輪節目完了,一個娃娃被淘汰了。一個幾歲的娃娃,此時難免淚水漣漣。老畢請孩子的媽媽來安慰孩子。大出意外的是,媽媽為了給孩子自信開口來了一句“兒子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輪就被淘汰了,媽媽卻說孩子是“最棒的”,這不是欺騙孩子嗎?因此,娃娃懵懵懂懂中似乎對媽媽的安慰並不買賬,還是流眼淚,還是一臉的不自信。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鏡頭。母親總說孩子是“最棒”的,結果,孩子就不能接受更多的時候自己並不是最棒的事實。同樣,如果孩子參加活動,僅因“努力嚐試”就得到獎勵的貼紙,那他們又怎樣學會麵對失敗?結果隻能是更加不自信。自信來自戰勝困難和走過失敗,不是通過父母一味盲目地鼓勵獲得的。

所以,我們要看到,自信不是因為“我最棒”,自信就是對自我價值的確信和肯定。哪怕不是最棒,哪怕失敗了,自我也是有價值的。給孩子肯定和鼓勵,要根據具體的情境,要具體,要恰當。比如,孩子為了比賽,克服了那麼多困難,這本身就是好樣的。

第四種情況,避免媽媽的無私卻養成孩子的自私。

嘉嘉是個小男孩,剛上幼兒園,卻可以在公共汽車上給媽媽搶占座位了。每到這時,媽媽總是幸福地把嘉嘉摟進懷裏。媽媽很無私,孩子喜歡吃的,媽媽一口不沾;孩子喜歡,媽媽一律滿足。至於媽媽自己呢,自己的一切都不顧了。所以,看到嘉嘉給自己占座,媽媽有一種得到回報的感覺。可是這一天,母子倆登上汽車的時候,車上隻有一個座位了。媽媽剛想重溫坐下來的幸福,嘉嘉卻快步搶占了座位,一屁股坐下來獨自享受了。媽媽回憶起類似的一幕幕,心生疑惑:我無私的母愛怎麼培養了一個自私的家夥?

事情就是這樣,無私的母親常常會培養出自私的孩子。為什麼?母親的所謂無私,實際上是以孩子為中心,剝奪了孩子與他人分享的經驗,日益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讓孩子心中沒有他人,隻有自己。母親這樣的所謂無私,並非真正的無私,隻是在親子之間放棄了自身利益,實際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為了一己私利。孩子怎能不學會自私?

和歡歡媽媽一樣,很多母親都在不遺餘力地為孩子營造幸福,讓孩子的生活比蜜甜。可是,給孩子太多的幸福,就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結果。什麼叫邊際效益遞減?比如,當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喝的第一杯水感覺最好,當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就是到了“邊際”,這時候再繼續喝下去,會越來越感到不好。幸福感也是這樣,過了邊際,也會遞減。所以,在蜜罐長大的孩子會找不到幸福感。有人把這種越幸福越不知道幸福的現象,叫做幸福遞減律。

幸福都是相對於痛苦而言的。所以,適當地讓孩子體驗痛苦,比如分離的痛苦、失敗的痛苦、失望的痛苦,乃至饑渴的痛苦、勞累的痛苦,等等,這些痛苦的體驗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