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

一個事物之所以引起人的情感,就在於這個事物跟人的需要的關係。所以,要使孩子有健康的情感生活,應該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很複雜,有天然的生理需要,有後天的社會需要。隻要留心,不難了解。比如,孩子哭哭啼啼磨人,可能是餓了,渴了,困了。也有的孩子餓了、困了倒不鬧,隻要不讓他在院子裏跑,他便生氣磨人。這樣的孩子,是運動的需要遠遠超過了餓和困的感覺。

有的家長一見孩子情緒不好,便拿糖果、點心哄,似乎孩子就知道吃喝。其實,孩子的精神需要遠比生理需要更豐富多彩。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人弄的一個清脆的響聲或模擬的一個叫聲,就會使孩子情緒高漲起來,而無需糖果。

又有許多時候,大人不考慮孩子滿腔熱情去探索求知的需要,怕捉小蟲弄髒衣服,怕登高摔著,怕玩水著涼,怕擺弄鍾表糟踏東西,便阻攔限製,結果常搞得孩子大人都不愉快。開頭案例中的小女孩,就是探索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才哭鬧的。所以,千萬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應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滿足他合理的需要,讓孩子有一份好心情。

當然,對孩子的需要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滿足。對稍大些的孩子,還必須教育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願望和別人的需要。教他們學會控製自己的某些需要,學會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某些需要,不能心裏隻裝著自己。這是使孩子情感生活健康積極的根本。因為隻關心自己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三是指導孩子進行情感調控。

兩三歲的孩子情感有很大的衝動性,難於控製,而且有易變性。據此,可以隨機而行,略施辦法,促使他們將消極情感轉變為積極情感。注意轉移法,就適用於調控孩子的情感。對稍大些的孩子,就該訓練他控製自己情感的能力了。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六七歲,還整日被哭啼、惱怒、煩悶的情緒“包圍”,或喜怒無常,將嚴重妨礙童心的健康發展。

四是善待孩子的情感表現。

情感外露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一般喜歡孩子積極情感的表現,而不樂意看孩子消極情感的表現。其實,孩子的有些消極情感也不妨讓他表達出來。

孩子對叔叔家的小弟弟不滿,你卻一點不讓他表現,那麼他隻好背著父母打弟弟來發泄了。例如對一個陌生的阿姨,孩子說:我討厭這個阿姨!你斥責他:怎麼可以這麼說!這意味著什麼?這不是在教孩子小小年紀學會虛偽嗎?又如,你沒有滿足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他跺腳哭鬧也是情理之中,如果非要讓他把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心裏,會有礙他身心健康的。

所以,應允許他們適當表現消極的情感。教孩子學會控製情感,不等於不讓孩子表達情感。當然,等孩子大一些,也該讓他懂得有些情感不能隨意地流露。那是後話。

五是注意父母的感染作用。

人的情感極容易傳染。孩子的情感更容易受大人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你冷靜地觀察一下,孩子的情感表現就不免有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請注意你自身的情感生活,以便給孩子以積極的感染。

六是正確對待孩子的哭與笑。

哭與笑是孩子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對孩子的笑,人們覺得喜愛。適當逗孩子笑笑,的確可以使他們處於快活的情緒中,有助於他們日後形成健康樂觀的情緒特征,但是不要過頭。況且,孩子也不可能笑口常開。

對孩子的哭,也不能都是討厭。新生兒的啼哭聲有時就有幾分悅耳動聽,而且,對呼吸係統功能的啟動也不無益處。還不會講話的孩子,那哭聲又可能是告訴媽媽:我餓了,渴了,熱了,或是身體不舒服。一個3歲的孩子,頭一次晚上在院子裏聽到飛機低空飛行的劇烈聲響,便大哭起來。孩子的嚎啕大哭,可能表示他感到恐懼或憤怒。所以,既不要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慌了手腳,又不要置之不理,應聽懂孩子哭聲中傳達的信息,及時妥善地處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