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心理期待。人對一件事的心理反應強度與心理期待成正比。可愛的,會因為期待感到更可愛;可怕的,也會因為期待感到更可怕。從父母說要去給孩子打針,到去醫院的路上,到在醫院等候,其間期待時間越長,孩子也就越害怕。
六是心理強化。初次打針總難免有些疼痛,後來在上述種種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打針與痛覺神經聯係會一次又一次被強化。於是,孩子就會在心理上把疼痛的感覺放大。於是,本來並非多麼可怕的事變得更可怕了。
【心理對策】
用心找到好方法
其實,父母隻要用心思,就可以找到很多好方法。
一是接納法。不要騙孩子說“打針不疼”。因為這會讓他內心產生很大的矛盾感:分明就是很疼很疼,媽媽為什麼非要說不疼呢?這會讓孩子多麼困惑!應該告訴孩子“是的,有些疼,媽媽知道了”。讓孩子知道,對打針感到疼和怕是正常的。父母對孩子疼痛感的接納和認可,其實是最好的鎮痛藥。想讓孩子勇敢堅強,可以在平時用故事來告訴他,而不是在打完針之後,要求他“打針不哭才是好孩子”。
二是撫慰法。與接納相配合的,是給孩子支持性的心理撫慰。比如,就要打針了,把孩子抱在懷裏,撫摸著孩子即將打針的周圍肌膚,輕聲軟語地撫慰孩子。比如,孩子打針感到害怕了,可以握住孩子的手,重複說“媽媽知道了,媽媽在這兒呢。”此外,平時能給孩子帶來安撫的兒歌,這個時候也可以用得上。
三是暗示法。要注意少給消極心理暗示,千萬不要用打針來嚇唬孩子。平時應該多講講小動物或小朋友打針不哭的故事。對大些的孩子還可以講講打針的作用:你發燒了,就是你身體裏邊在打仗了,一邊是好人,一邊是壞人,打針是幫助好人這邊打贏,好人打贏了,你的病也就好了。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
四是感染法。孩子對父母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父母可能還沒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孩子卻已經準確無誤地捕捉到了。如果他打針的時候媽媽本身很焦慮,那麼媽媽的氣味和呼吸等都會改變,這無異於告訴孩子:可怕的事就要發生了。所以,在打針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到鎮定平靜,給孩子積極的感染。另外,讓他看到別的小朋友打針不哭的樣子,或者看成人打針平靜的樣子,對孩子都有積極的感染作用。
五是轉移法。孩子打針,父母應該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去醫院了,可以帶上他心愛的玩具,這樣等待的時候,有玩具來陪他,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孩子就要打針了,父母可以在旁用玩具或別的新奇的東西逗引,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過來。轉移法的一個重要好處是,可以淡化孩子害怕打針的心理期待。為了淡化心理期待,還應盡量及時行動,看好時機,說打針了就趕緊去打針。
六是遊戲法。和孩子玩醫生與病人的遊戲,讓孩子當醫生或護士,也當當病人。這樣習慣了,孩子到看病打針的時候也不那麼害怕了。還可以通過遊戲,讓孩子接受並釋放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當醫生,媽媽當病人哭鬧著不打針。孩子會發現,原來大家打針都是要哭的。媽媽的“哭鬧”,是對他內心消極情緒的接納和共情。一下子,曾經疼痛無助的感覺被痛快地釋放出來,以後孩子也就不會再那麼害怕打針了。
五是心理期待。人對一件事的心理反應強度與心理期待成正比。可愛的,會因為期待感到更可愛;可怕的,也會因為期待感到更可怕。從父母說要去給孩子打針,到去醫院的路上,到在醫院等候,其間期待時間越長,孩子也就越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