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此時,你就可以接著說下去:“如果你問了個問題,卻不知道想聽什麼樣的答案,那我怎麼會知道呢?”
·得到一個具體的答案——此時,你會有更多線索,而且現在回答問題的是他,他才是沒有退路的一方。
比如,某人對你說:“你資曆不夠,不能做某事。”此時,你不應回答說:“我資曆很夠,因為……”這樣就變成了自我防衛,他接下來可以對你的理由逐個挑刺。而更好的回答是:“你覺得多久算是有資曆?”如果他回答“三年”,你就可以反問“那兩年零九個月就是資曆不夠了?”接下來說下去,你就會發現陷入自辯的人是他,而不是你。
一個人的話越具體,就越難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他現在不得不說出“兩年九個月”的資曆與“三年”的資曆到底有什麼區別——可是,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當他真的做出回答以後,你便可以繼續追問他“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這樣一來,他的觀點隻會越來越具體。
這種方法最好的地方就在於,發難者會不斷地解釋自己的前提是否正確,在旁人眼中,他變得刻板而愚蠢——實際上,不管你的主張、想法是什麼,一旦你試圖為具體而微小的細節辯護,你就會顯得很愚蠢。
所以,當你碰到某個問題,不要防衛,不要在對方設下的前提下爭論。反問對方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讓他去解釋吧。
(2)說“你”而不說“我”,將重點轉移到對方的身上
如果有人說了句關於你的蠢話,或是對你說了句蠢話,卻並不是以問題的形式說出來的,你該怎麼辦?任何辯護的舉動看上去都像是強詞奪理,你馬上就要開始自我防衛,大發雷霆。
遇上這種毫無道理的話,比如“沒了我你什麼也不是”,或者“你幹的事實在太蠹了”。你可以說:“這話連你自己都不信吧。”
如果對方要為他所說的話辯護時,你可以跟他爭論他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而不是讓他與你爭論你的理由是否成立。
另一個很棒的回答是:“為什麼你會這麼說?”正是因為你沒有為自己辯護,現在他不得不撇清自己。
(3)避開一切爭論
如果你在爭論裏不占上風,你隻想快點脫身,該怎麼辦呢?別著急,這條絕妙的口才技巧會立即把你救出困境。
如果你不喜歡眼前的問題就別回答它,換個問題回答。你隻要說句“從哪個方麵?”或者“你的確切意思是?”迫使對方換種方式提出問題,而你隻要回答新的問題就可以了,不用糾纏原來的問題,別人也完全看不出你是在轉移話題。
例如,有人問你:“為什麼所有員工都抱怨工作條件不好?”你不可能圓滿答出這種問題。這就好比問人家你是不是打老婆一樣。無論你答什麼都是錯。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讓對方澄清並回答新的具體問題。
·“我不知道。”——此時,你就可以接著說下去:“如果你問了個問題,卻不知道想聽什麼樣的答案,那我怎麼會知道呢?”
·得到一個具體的答案——此時,你會有更多線索,而且現在回答問題的是他,他才是沒有退路的一方。
比如,某人對你說:“你資曆不夠,不能做某事。”此時,你不應回答說:“我資曆很夠,因為……”這樣就變成了自我防衛,他接下來可以對你的理由逐個挑刺。而更好的回答是:“你覺得多久算是有資曆?”如果他回答“三年”,你就可以反問“那兩年零九個月就是資曆不夠了?”接下來說下去,你就會發現陷入自辯的人是他,而不是你。
一個人的話越具體,就越難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他現在不得不說出“兩年九個月”的資曆與“三年”的資曆到底有什麼區別——可是,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當他真的做出回答以後,你便可以繼續追問他“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這樣一來,他的觀點隻會越來越具體。
這種方法最好的地方就在於,發難者會不斷地解釋自己的前提是否正確,在旁人眼中,他變得刻板而愚蠢——實際上,不管你的主張、想法是什麼,一旦你試圖為具體而微小的細節辯護,你就會顯得很愚蠢。
所以,當你碰到某個問題,不要防衛,不要在對方設下的前提下爭論。反問對方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讓他去解釋吧。
(2)說“你”而不說“我”,將重點轉移到對方的身上
如果有人說了句關於你的蠢話,或是對你說了句蠢話,卻並不是以問題的形式說出來的,你該怎麼辦?任何辯護的舉動看上去都像是強詞奪理,你馬上就要開始自我防衛,大發雷霆。
遇上這種毫無道理的話,比如“沒了我你什麼也不是”,或者“你幹的事實在太蠹了”。你可以說:“這話連你自己都不信吧。”
如果對方要為他所說的話辯護時,你可以跟他爭論他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而不是讓他與你爭論你的理由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