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不管教孩子畫畫,還是做手工,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使活動的形式生動活潑,富有娛樂性,這樣才能不斷培養起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使孩子樂此不疲。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看海,去動物園,讓孩子隨身帶著畫筆,在觀察浪花、樹木、建築物、曠野、天空以及天上飛翔的小鳥、動物園裏的野獸,產生創作的欲望時,馬上畫上幾幅。這樣做,比讓孩子呆在家裏畫畫效果好得多。

現在各種少兒美術培訓班乃至幼兒園、小學的圖畫課,大部分從臨摹入手,強調以“教師為主導”,限製了孩子想象力的發展。那種單純把繪畫技術、技巧作為美術啟蒙教育重點的做法是脫離孩子生活實際的,也是違背兒童心智發展規律的。記得有份材料介紹,美國的孩子畫太陽可以畫紅的、白的、黃的,而中國的孩子畫太陽隻能是紅的,這充分說明了限製兒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有一件事令人難忘。樂樂上幼兒園時,在一次繪畫課上,老師讓畫一隻大公雞,而且老師還畫了“樣板”。但是,樂樂卻畫了一座大樓,然後在大樓的最高層畫了一隻大公雞。大公雞將頭伸向窗外引吭高歌,樓頂上有擴音喇叭,樓內有電視機、錄音機,樓下還有綠綠的樹木和一群正在散步的雞娃娃。雖然畫得不甚美觀,但應該說這是一幅充滿想象力的畫。這幅畫出自一位不滿6歲的孩子之手已非易事,但因為沒按要求去畫,老師隻給了個“及格”的成績,樂樂委屈得直哭。放學之後,樂樂又哭著把畫拿給爸爸看,爸爸沒有責怪他,而對他的想象力給予了充分肯定,並用紅筆給他打上了鮮紅的“優”,然後把這幅畫裁下來,貼在樂樂的床頭上。樂樂破涕為笑,他認為爸爸的評判是最公平的。但是,爸爸告訴他,老師給你判了“及格”,可能是一時疏忽,也可能是你畫得不美觀,以後再上圖畫課時還要盡量按老師的要求去做。

兒童的繪畫是兒童本身的一種情感宣泄,體現了他們天真的童心、童趣,其中也折射著智慧的萌芽、性格的動向。他們更多的是為滿足自己情感的宣泄,所以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我行我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沒有任何負擔。如果把他們這種本性加以限製,讓他們按照既定的意圖畫這畫那,他們會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畫畫很難,有壓力,慢慢地就會失去興趣。

兒童繪畫有一個過程和規律,畫麵是與他的心理發展和繪畫能力相符合的,兒童學畫畫應表現兒童的感受和天性,應具有兒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具有天真、童稚。有的人不理解這些,對兒童的畫過分挑剔。常聽說:“這孩子盡胡畫,哪有把人畫得比房子還高的?”“這畫的是什麼呀?難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兒童畫,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畫,畫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畫!”這樣做會使孩子對畫畫產生畏縮情緒和厭煩情緒,這種教育方法,往往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限製他的自由想象空間,而使其失去繪畫興趣。作為父母應經常鼓勵孩子,任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不失為促進孩子成才的一個秘訣。

讓孩子學會幽默,同時學會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幽默不是天生的,成人是否幽默,大多取決於他小的時候受到的教育。如果家長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孩子會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從小就學會幽默。

女兒佳佳總不愛吃飯,一次媽媽帶她去老鄉家走訪,鄰家的狗衝上來,嚇得佳佳往媽媽身後躲。回來路上,佳佳問媽媽為何狗隻咬她不咬媽媽。媽媽問她狗最喜歡吃什麼?“吃骨頭。”“對啦,你看你盡是骨頭,來之前我又沒跟狗打電話,所以它就要咬你了。”“那怎樣它才不咬我呢?”“像我這樣,每天吃三大碗,多長一些肉,身強力壯,狗就不會咬你了。”從此佳佳就注意少吃零食多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