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出現的問題
有的問題會常常出現,但一直未必有解決的好方法。當問題出現時,你會覺得有些迷茫,甚至尷尬。在左右為難,猶像不決時可能已經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怎樣幫助孩子跨越“怕生”
一些家長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在家很淘氣,在外麵怎麼會這麼膽小,怕見生人。
小孩膽小、怕生可能有下列幾種因素:一是智力或基本能力較差,以致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表達不好,怕人嘲笑,於是更膽小;二是因交友受挫,導致害怕與陌生人交往;三是沒有交友的動機,不覺得朋友有何好處,覺得自己玩也可以,或純粹個性內向,不喜歡與小朋友玩。
就外界因素而言,則存在以下情況:樓房代替了四合院,鄰裏之間不相往來;老人們孩子出危險,不讓孩子出去玩;保姆代替了父母的勞動,卻彌補不了父母的情感,造成孩子的情感饑餓……
怕生不僅表現為怕見生人,還表現為怕接觸新環境、怕嚐試新事物。怕生這種現象,在孩子隻有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孩子六個月大時,就會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當他麵對陌生人或新的事物時,會不知所措,會哭泣和躲避,這種情形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孩子長到兩歲以後,他的社會需求開始增加,開始喜歡與別人交往,特別是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一般來說,兩三歲的孩子即使剛見到陌生人時會有些不自在,過不了多久,他就會與他們玩得很熟了。但是有些孩子卻不同,他們即使到了四五歲,甚至更大一些時,還是一見到陌生人,一到了新環境,就會局促不安,不敢說話;參加什麼活動,他們也還會畏縮不前,膽怯害羞。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不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還會使孩子失掉許多學習和嚐試新事物的機會。而且還會影響孩子成年以後的生活。
李明小時候由一個農村來的小保姆照顧。保姆很老實,不太愛說話。慢慢地李明就學會了自己呆在家裏玩,很少出去。媽媽和爸爸的工作都很忙,平時也很少和孩子在一起,親戚朋友比較少,家裏也很少有外人來做客。李明變得越來越怕生,不合群。李明的父母意識到這種情況後,就一步一步指導孩子和別人交往。
請同事、鄰居家的小朋友來玩,父母在旁邊加以指導,教給他一些一般的社會交往策略,如讓李明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合作玩遊戲等。經常帶李明到人多的地方,鼓勵、指導孩子多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友善的叔叔阿姨主動問好、說話、玩耍,不要怕生、羞怯。把李明送到幼兒園去,並在每天去幼兒園之前,鼓勵李明多交朋友,回家之後,詢問李明有沒有進展。剛開始的時候,還幫孩子出點主意。李明每交到一個新朋友,父母都表示由衷地高興,並積極鼓勵他。
孩子們生可能有三個方麵的原因:天生氣質如此,缺乏安全感或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首先,人的天生氣質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活潑,有的內向拘謹;其次,孩子必須在他所熟悉的環境裏獲得充分的安全感,他才能把這種安全感轉移到陌生的人或事物上麵去。如果家裏缺乏歡樂和溫暖,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多方麵的影響,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膽怯怕生。另外,如果孩子從小很少見到陌生人,缺乏在眾人麵前露麵的體驗,也會使孩子難以適應陌生的環境和事物。
了解了孩子們生的原因,就不難找到幫助他的辦法:1.創造機會讓孩子與生人交往
帶孩子散步的時候,停下來跟友善的陌生人聊幾句。在公園裏,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一會兒。漸漸地,孩子就會感到陌生人並不可怕,而且很和善,能與他們友好地相處。孩子稍大一點兒以後,爸爸媽媽可以幫他請鄰居的小朋友來家裏玩,讓他自由自在地交談和遊戲,不要因為吵鬧或弄亂了房間而責怪他們。在這種自由歡樂的氣氛中,孩子的天性會自然地流露出來,漸漸就會變得活潑起來了。另外還可以留心替孩子找一個活潑外向的朋友,他會帶著他結識其他的孩子,並逐漸加入到孩子們的小群體當中。
2.容忍孩子的怕生
家裏來了客人,父母不必一定勉強要怕生的孩子向客人打招呼,也不要非讓孩子為客人表演節目,更不要覺得孩子怕生有損自己的麵子,不然孩子更會感到不安和焦慮,對於克服怕生的心理沒有好處。如果孩子願意,可以讓他給客人拿一盤點心,展示一下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般來說孩子對這類事情不會感到太為難。
3.不要譏笑孩子
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情形是,父母當著孩子的麵,把孩子所做的可笑的事向別人講述,或者讓孩子向他人表演他以前的可笑動作。這些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孩子會因而不敢在生人麵前露麵。
4.順其自然與人交往
讓孩子明白,不被某些人喜歡和不喜歡某些人是很自然的,誰也不可能跟所有的人都相處得很好。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擔心自己不受歡迎而不敢進入陌生的環境,也不會因為一兩次交往的失敗而對與他人交往心存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