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合群
一位家長向兒童專家訴說:“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五歲多了,就是不愛和小朋友玩。見了長輩也不打招呼。每次見了老師也是低著頭就走進教室。很難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說‘老師好’。而且我們父母和別人說話,他還不高興。有時用石頭砸人家,讓我們很沒麵子。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其實兒童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愛和他人交往,可稱之為社交型的(sociable);有的不愛和他人交往,可稱之為非社交型的。這兩類兒童都是正常的,上麵提到的孩子可能屬於第二種類型。
小孩總喜歡同小孩在一起玩,這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看出。抱他出門時,如果遇見了小孩,孩子就會表現出歡快的神情。但是,在孩子2歲以前,孩子雖然喜歡同小朋友在一起,卻還不會與小朋友玩配合性的、共同完成的遊戲。他們雖然聚在一處,卻是自己玩自己的。玩沙子,一人一個小桶、一把小鏟,如果界線沒被“侵犯”,就會互不幹涉。到了2~3歲時,才開始一起玩遊戲:一同堆城堡,一起過家家。
可是,有的孩子卻不願意同小朋友交往,他們躲在角落或媽媽懷裏,顯得很不合群。這就應該引起父母的注意,應查找一下原因。如果孩子與父母能正常交流,但隻是不加入小朋友當中,說明孩子不是病態,往往隻是個性問題。比如,孩子比較安靜,不願意同活動量大的孩子跑跑鬧鬧,家長隻要讓他多接觸同類型的孩子,他就會漸漸好轉。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總是帶他單獨行動,很少或不和他人接觸,孩子也就變得不愛交往了。還有些孩子,本來願意同小朋友在一起,但父母怕他受欺負或“不衛生”,限製孩子與小朋友往來,動不動就說:“冬冬太淘氣,不跟他玩。”“明明真髒,不同他玩。”孩子就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合群了。所以,當孩子不合群時,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出門時帶上一些玩具,孩子喜歡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就可與對方協商,相互交換著玩或一起玩;也可多帶一點零食,讓孩子分給一起玩的小朋友。
孩子在一起遊戲的過程中,可以互相模仿、互相促進、互相啟發,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大有益處。在交往中,孩子與小朋友會交流感情,增加樂趣,為他以後與他人正常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有如下措施:
1.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氣氛主要表現為全家人和睦相處,父母關心孩子,子女照顧長輩,彼此互相關心。家長要教育、引導孩子,切忌以孩子為中心,處處圍著孩子轉,讓孩子淩駕於父母之上。當然,家長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打罵,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成長。此外,家長要教育孩子對鄰居和客人熱情、謙虛、禮貌。
2.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托兒所、幼兒園是孩子們的世界,在與同齡人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相互教會怎樣玩耍,怎樣相處,怎樣生活。孩子在家裏,父母往往處處都依著他,可在群體之中,就得平等相處,客觀上有助於克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獨來獨往的缺點。一些調查表明,有些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吃虧,一味要求孩子自顧自,不要與他人來往,這樣做表麵上似乎是愛孩子,實際上卻使孩子失去了在群體生活中鍛煉的機會。
3.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結交朋友
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較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交往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長要教育他:“你這樣下去,沒有小朋友會和你一起玩的,老師也不會喜歡你的。”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合群了。
怎樣培養孩子的熱情
東東已經6歲了,他不喜歡說話,也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幹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拖拖拉拉的。總愛孤單地坐著,似乎有一種成年人的無奈與漠然,沒有正常孩子那種生氣勃勃、到處亂跑、凡事都要過問、什麼都想自己做一做、有時還要爭吵的熱情。
沒有熱情的孩子是很難得到長輩或者周圍的夥伴的喜愛的,而且,這種孤獨與漠然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使他越來越感覺不到生命的價值,對生活越來越沒有信心,對周圍的一切越來越沒有興趣,這也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疾病,甚至在青春期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
孩子沒有熱情,這與他的先天條件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因素還是來自後天的因素,也就是外界的環境。一般來說,體弱多病、智力發育稍有遲緩的孩子會熱情不高,但更多的沒有熱情的孩子卻是身體健康,經常受父母喋喋不休地幹涉的孩子,或是在靦腆和過於老實的父母麵前長大,或是在嚴厲管製、強迫和否定過多的父母麵前長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就會神情沮喪,心灰意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