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習慣於進行內心活動,不擅長表露自己,尤其是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下出頭露麵,平時缺少社交活動,常常表現出自卑的一麵。
其實,一個人的思想是會左右事情的發展的,比如,有一些事情本來不會那樣發展,可是,如果一個人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認為必定那麼發展,結果可能就真的會那麼發展,這就是心理的力量。
為了不讓孩子受到自我挫敗的影響,父母可以從下麵幾點著手,幫孩子走出自我挫敗的陰影。
1.要孩子學會適當地要求自己
一個人如果有自知之明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父母首先就要讓孩子有自知之明,讓孩子對自己可以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對自己進行全麵地分析。比如,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長和優點,有哪些不足和缺點,這些問題都應該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父母還要讓孩子學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可以操之過急,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而且,一個人對挫敗的感覺和其期望的程度是相關的,如果在事前的期望越高,那麼,如果事情不理想的話,他的失望也就越大,挫敗感相應也越高。因此,父母讓孩子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給自己定一個適宜的標準,這樣一來,即使是失敗了,孩子也不會太過失望,挫敗感也就不會太高,對孩子的傷害也相對減低。
2.不要讓孩子害怕麵對挫折
如果一個人在行動之前就害怕挫敗,總是想象失敗,並且會把失敗之後的結果想象得太過嚴重,把自己立於失敗之地。那麼,這樣的人總是會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到自己身上,也就會阻礙其潛能的發揮。比如,一個孩子在考試之前非常緊張,總是害怕考不好,越是害怕越是緊張,一緊張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很好地發揮;如果這個孩子隻把考試當成一次非常普通的事情,那麼,他就不會害怕失敗,不害怕就不緊張,不緊張就更不容易失敗。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是,在希望成功的同時也要對失敗做好打算,這樣一來,即使真的失敗了,也不會因為失敗而害怕麵對。
3.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個人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誰都會有那麼一點小缺陷,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學習很好,但是,卻沒有一副好看的相貌,總是被人稱為醜小鴨;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但是,卻有著超強的毅力,從不害怕失敗,一直努力地學習。沒有好看的相貌,隻要能夠好好學習,就會擁有自信,有了自信的人是最美麗的;沒有好的學習成績,但是,毅力超人,這樣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取得成功。其實,這些都說明了,不要嫌棄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不要讓這些成為自己的心理負擔,更不要因為他們而否定自己、不承認自己。
4.讓孩子學會鼓勵自己
自我鼓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覺得有些事情會讓自己感到挫敗,或是已經讓自己感到了失敗的時候,可以試著鼓勵一下自己,像是“這次的失敗預示著下次的成功”,“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誰沒有失敗過,說不定我下次就能夠成功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偉人或是名人的事跡來鼓勵自己,像是“愛迪生試驗了一萬多次才成功研製成了燈泡,我才失敗了一次,沒什麼大不了”,“應該拿出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精神”。這樣一來,或許孩子就可以擺脫自我挫敗的不良情緒了。
5.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勝利者
曾經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為我們立下了一些哲學典範。他曾經在一段頗為漫長的日子裏,不停地告訴自己,我是最偉大的人物,每次都會“使自己確實感覺到如此為止”;與此同時,別人也不得不確信“他正是那種唯一的偉大人物”。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一個人以實際成就使自己確信如此時,其他的人也會因此自動地確信他真是很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