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村的孩子,都有必要去接近大自然,讓他們從大自然中感受一些在平常的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東西,讓他們對充滿奧秘的大自然產生興趣。

讓孩子做個快樂的天使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天天快樂。可是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快樂,是否生活得開心,很多父母卻關心得不夠。父母之間一見麵,常常問你家的孩子學習怎樣?身體好嗎?而很少問問孩子生活得是否快樂。

其實生活是否快樂,是否開心是衡量生命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健康性格是感受和創造快樂的很重要方麵。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怎樣讓孩子做一個快樂天使呢?

1.讓孩子保持童真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和成人的接觸時間過多。這種生活方式使孩子的愛好受到抑製,自由愉快的活動受到剝奪、禁止。結果使某些孩子“少年老成”,在生活中過分理性,缺乏童真,看起來他們知識掌握得很多,但是很膚淺,一遇到實際問題就不知怎麼辦才好。其實這是一種虛假的早熟。

孩子之間密切的接觸和經常的感情交流,對其快樂性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在接觸中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2.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如果孩子能與周圍的人相處得很融洽,表明他已具備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快樂的。這就需要做父母的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讓孩子從一出生就能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氣氛。

人類對情緒的覺察在嬰幼兒時期就已存在。一個孩子在牙牙學語前,就能夠從周圍的情緒、氣氛中敏銳地感到是否安全、快樂。所以,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認識和體味快樂情緒的第一課堂,而母親無疑是最重要的“老師”。當孩子還在繈褓中時,每天早晨醒來,母親微笑著對孩子說一聲“早上好”,入睡前則唱些輕柔的“搖籃曲”。這樣孩子一睜開眼睛,就會笑眯眯地說:“媽媽早上好!爸爸早上好!”臨睡前則道聲“晚安”,養成一種習慣。對外人也是如此,無須囑咐,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就會主動問好。在別人的讚揚聲中,孩子會感受到“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樂。

3.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有的孩子,可能因為他所喜愛的電視節目被擠占而整個晚上都愁眉不展;而有的孩子,卻可以從看書或做遊戲當中照樣覺得開心。這表明,如果一個人的樂趣隻是集中在一件事上,那麼,他快樂的基礎就太脆弱了。

有的父母過早地培養孩子某一方麵的特長,讓孩子上“特長班”,並以為那就是“開發智力”。結果孩子往往因不感興趣而厭學、沮喪;若孩子感興趣,或因“特長”長於同齡人而受到讚揚,他的快樂感也可能僅僅在這一點上,在別的方麵很少得到快樂。因此,盡可能尊重孩子的願望,多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讓孩子由於“自主”而感到快樂。以大人的有意識的培養帶動孩子的無意識的參與,讓孩子在參與中體會到快樂,家長絕不要生拉硬拽。

4.教孩了戰勝困難和挫析

調查表明,童年完全沒有嚐過痛苦和挫折的人,長大後十有八九不快樂。適當地對孩子“心狠”一點,當孩子麵對困難和挫折時,不要急於替他解決,而是鼓勵他自己想辦法戰勝它們,這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

當孩子走路摔倒了,父母不要急著去扶他,讓他自己慢慢爬起;當孩子把鞋穿反了,父母不要急著去幫他,讓他自己重新穿好;當孩子請求:“媽媽,你替我做吧!”母親應該說:“再想想辦法。媽媽幫忙可以,代替可不行!”孩子終會認識到,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戰勝困難是最大的樂趣。

5.必須適當限製孩子的物欲

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對已有的幸福熟視無睹,忘記幸福或視它為理所當然,甚至否定它的價值。要讓孩子主動地活動,不要剝奪孩子的活動。

注意讓孩子積累經驗,豐富的經驗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的重要營養。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孩子,人生的快樂不能與物質財富的占有畫等號。要鼓勵孩子自己給自己創造快樂,而不是父母賜給他們快樂。盡量避免父母寸步不離,一切代替包辦的生活方式。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喪失、困擾、威脅,甚至不愉快的經曆,才能使孩子重新認識其所得到東西的價值和身邊的幸福。

當孩子情緒低落時,及時給予安慰;當孩子膽怯畏縮時,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大發雷霆時,及時給予誘導……隻要父母努力為孩子在生活中尋求快樂,為孩子提供產生快樂的動力,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能成為快樂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