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購物、衝動賭博、衝動發火,在衝動之下傷害他人,這些行為都是一時興起,高度興奮又無法控製的神經衝動所致,極端時,內心衝動和暴力聯係在一起,便成為暴力事件,衝動的對象是自己,便是自傷,是他人,便是傷人。
心理學家將衝動行為看做一種特殊的強迫症,人之所以會做出不合情理的行為,來自行為失控的衝動。這種衝動是一種未加思索的情緒反應。另外,衝動行為也是精神疾病的特征,甚至具有遺傳性。
培根說,衝動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會一同毀滅。小品裏的郭冬臨也一再告誡人們:衝動是魔鬼!隻可惜,人們依然無法擺脫衝動,在理智疏忽了堅守之職時,衝動的魔鬼便出來作惡。
博達在妻子和妻弟的陪同下,住進了精神康複醫院。一年之內,博達已經第三次入院,一提到他的情況,妻子便淒聲哭訴:“他心裏住著鬼呀,他心裏住著鬼……”
年初,博達突然說一些與鬼神有關的內容,晚上睡覺時,他給妻子講了許多恐怖的鬼故事,嚇得妻子不敢和他同床。博達原本就愛研究鬼怪,對誌怪小說特別感興趣,可是他突然說自己能見到鬼,還說自己的靈魂能飄蕩三界,向上請天上的神仙,向下見陰間的小鬼。
說起神仙鬼怪,博達不是胡言亂語,就是自言自語,有時候,他還能一人分飾兩角,一問一答地,好不熱鬧。說到神仙時,他變得特別興奮,話多,音調高,肢體動作也變得豐富起來,說自己將召喚八仙過東海,還說把尿液儲存起來,說那是“神仙水”,可以用來降妖伏魔。
第一次入院,博達便住進了“精神分裂症”病人專屬的樓層。住在醫院裏,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一套說辭,一天見神,一天見鬼。博達情緒波動特別大,夜晚不睡覺,坐在床上喃喃自語,有時哭,有時笑。
一位護士給博達送來藥品,叮囑他及時服下,他卻把護士看做是妖怪,說護士拿出來的藥丸是毒藥,想要謀害他,博達打翻了藥盒,推推搡搡地把護士趕到了外麵,拉扯中,小護士的衣服扣子都被他扯掉了。事後,妻子告訴博達說:“你認錯人了,那不是妖怪,而是天使,是醫生派來給你瞧病的。”博達再次見到護士時後悔不已,為自己的粗魯行為頻頻道歉。
精神分裂症病人因為受到幻覺、妄想的影響,會突發衝動行為,這種衝動行為具有攻擊性,會以某個具體的人為目標,如博達那樣,將護士看作妖怪,認為護士是來迫害他的。另外,病人由於缺乏安全感或藥物反應,也會產生衝動性行為,輕則摔東西,伺機逃跑,重則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甚至自殺。
那麼,人們如何控製自己的衝動呢?精神病人需要在醫生、護士的照料下,依靠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控製自己的行為衝動。正常人則需要從控製情緒入手,控製自己的行為。比如,學會溝通的技巧。憤怒也好,焦慮、抑鬱也罷,這些負麵情緒的產生往往來自溝通不暢,當一個人對周圍環境、人物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時,出於自保,自然會喚起戰或逃的機製。
衝動行動的那一刻,自製力已經失去功效。但是養成剖析負麵情緒的習慣,可以分析負麵情緒的源頭,從而避免下一次衝動行為的發生。任何負麵的情緒都需要一個選項的渠道,比如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運動是釋放負麵情緒的好方法,尤其是戶外運動。
衝動購物、衝動賭博、衝動發火,在衝動之下傷害他人,這些行為都是一時興起,高度興奮又無法控製的神經衝動所致,極端時,內心衝動和暴力聯係在一起,便成為暴力事件,衝動的對象是自己,便是自傷,是他人,便是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