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殺親子禍起骨肉 投明主初試經綸(2 / 3)

竊念:今日邊疆之事,唯以建州夷最為可患,其事勢必至叛亂。而今日九邊空虛,惟遼左為最甚。李化龍為臣日:此酉一動勢必不支,遼陽一鎮,將拱手而授之虜;即發兵救援,亦非所及。且該鎮糧食罄竭,救援之兵,何所仰給?若非反戈內向,必相率而投於虜。天下之事,將大壞而不可收拾!臣聞其言,寢不安席,食不下咽,伏希講備禦之方為要。

神宗皇帝看了奏章,也不禁嚇了一跳,忙把兵部尚書宣進宮去,吩咐他趕速多添兵馬,把守關隘。那兵部尚書領旨出來,便打發頗延相去充遼陽副將,蒲世芳去當海州參將;帶兵一萬,駐紮在撫順、遼陽兩處。這時廣寧總兵張承蔭和廣寧巡撫李維翰,也接到兵部尚書的加急文書,叫他們隨時察看建州情形,報告消息。

誰知明朝上下正忙亂的時候,那努爾哈赤自己稱金國,登上了汗位了。這時候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興京大殿造成,由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和八旗許多貝勒,帶領各大臣,站在殿前,按著八旗的前後,立在兩旁。努爾哈赤全身披掛,坐上殿來。禮官喝聲行禮,那些貝勒大臣,帶著文武官員,一齊跪倒,黑壓壓地跪滿在殿下。靜悄悄地一起一起地跪倒,行著三跪九叩首的禮。滿院子隻聽得袍褂靴腳悉索的響聲,帶著那朝珠微微磕碰的聲音。大家磕下頭去的時候,努爾哈赤在寶座上望下去,隻見滿地的翎毛,根根倒豎著,好似一座菜園,他心中便有說不出的一陣快樂。行禮已畢,那領著八旗的八位大巨,出班來跪在當地,兩手高捧著表章;當有侍衛阿敦巴克什額爾德尼,下來接過表去,搶上幾步在寶座前跪倒,高聲朗讀表文,稱努爾哈赤為複育列國英明皇帝。英明皇帝聽罷了表文,便走下寶座來,當天燒著三灶香,告過天,又帶著全殿官員,行過三跪九叩首的禮。禮畢,皇帝又升寶座,許多貝勒和大臣,都分著班兒上去行禮道賀。當殿傳下聖旨來,改年號稱天命元年。退朝下來,便在東西兩偏殿賞文武官員領吃酒,英明皇帝也退入後殿去,自有那繼大妃繼妃和庶妃等,帶各公主各福晉上來道賀。行過家禮,在內殿上擺著酒席。大家陪著皇帝吃酒。努爾哈赤到了此時,便開懷暢飲,不覺酩配大醉;那宮女上來扶著皇帝,到烏拉納喇氏宮裏去睡。這一夜,他和納喇氏不用說得,自然是顛鴦倒鳳,百事都有了。

第二天五更時分,英明皇帝便起來坐朝。從此他在宮殿各處,都仿著明朝的格式;又時時召各貝勒大臣進宮來遊玩,又和文武官員商量國家大事。英明皇帝這時深恨明朝欺他,常常和大臣提起,便切齒痛恨。這時有把守邊關的來報說:明朝沿邊的百姓,每年越界來偷采人參東木。英明皇帝便立刻下聖旨,著達爾漢、侍衛扈爾漢,帶領兵隊到邊界地方去巡查,見了明朝人,抓住便殺。那侍衛奉了聖旨,趕到邊地上去,殺死明朝五十個人。英明皇帝又打發綱古裏、方吉納兩人,去見廣寧巡撫李維翰,責問明朝人越界采參的事體。

李維翰聽說殺了自己的百姓,便大怒,喝叫把金國來的兩個使臣和九個侍衛,一齊捆綁起來。一麵修書信給努爾哈赤,要他償命。努爾哈赤心下雖然憤恨,但自己的使臣被明朝捉住了,也無法可想,隻得把自己以前從葉赫部捉來的十個犯人,送到撫順關去,一齊殺死,算是抵了明朝的人命。那綱古裏、方吉納兩人,才得逃著性命回來。英明皇帝雖說一時忍辱含垢,但他報仇的念頭,越是深一層了。

天命三年正月,有一天黎明,努爾哈赤起來準備坐朝。推窗一望,隻見那邊掛著一個淡淡的明月,有一道黃氣橫遮著月光,有二尺多寬,四尺多長。英明皇帝見了,不禁哈哈大笑。說道:“這是明朝的氣數完了,我金國氣數旺盛的預兆呢!”那繼大妃也站在他身後,一同看著,聽英明皇帝說了這句話,便接著說道:“陛下這話可有什麼憑據?”英明皇帝說道:“你不看見嗎?那一輪明月,不是明朝嗎?這光淡淡的,不是衰亡的預兆嗎?你再看看那道黃光,不是我們金國嗎?那金子不是黃色的嗎?這黃光如此發旺,不是我國應該興盛的預兆嗎?再者,這黃光罩住在明月上麵,不是金國滅去明國的預兆嗎?”

繼大妃聽了這番話,心下恍然大悟,爬在地下,連呼萬歲。英明皇帝笑著,把妃子扶起,一麵催宮女,快快幫著披掛,踱出殿去。那文武百官朝賀已畢,英明皇帝便慢慢地把天象說出來。又說道:“天意已定,諸卿勿疑;聯計已定,今歲必伐明矣!”當時殿下許多武將,聽說皇帝要去伐明,快活得也個個摩拳擦掌。有三位固山額真出班奏請皇帝調遣。皇帝諭諸卿且退,待聯與法師計議妥善,自有調遣諸卿之處。

到了第二日,果然宮裏傳出旨意來:宣老法師幹祿打兒罕囊素進宮去,商議軍國大事。這位法師,自從西藏步行到滿洲地方,道行高深,說法玄妙。英明皇帝十分敬重他,特為他建造一座極大的喇嘛寺,遇有疑惑難決的事,都去請教老法師。當時英明皇帝和老法師談了許多時候,便越發有了主意。老法師擇定二月十四日這天,英明皇帝親自擺駕出城,調齊八旗人馬,在大教場聽點。英明皇帝周身戎裝,騎著一匹高大的黑馬,揀了二萬精兵,帶到祖廟裏行禮。那班隨征貝勒和文武大臣都行過禮,轉身出去,整頓隊伍。頓時旌旗蔽日,槍戟如林,浩浩蕩蕩殺奔撫順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