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宗教之態度
一個受有教育的中國人,你如果告訴他,不信仰一種宗教,將來死後,會要被罰入地獄,他就不會相信。他以為如果他去信仰一種外國的宗教,以求將來的超度,這對於他的祖先,就是不孝順。他不相信正直的人會受大公無私的上帝的懲罰。因此他覺得還是不改變他的本來宗旨為好,就是孝順先人,信奉他本國內原有的宗教——孔教與佛教。中國人相信宗教是教人為善的,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個目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彼此相爭鬥呢?這真是中國人不能懂解的一件事,也就是使中國人對於宗教淡漠的原因。
因此無論任何宗教,隻要它宣傳一切宗教的中心理論是一致的,信仰一種宗教並非同時不可信仰其他宗教,或攻擊和敵視別種宗教,如果能做到那幾步,它就會受中國人的歡迎。大同教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上麵所講的幾項,而且能實行,所以容易得中國人的信仰,因為這與中國人對於宗教向來所持之態度是相符的。
中國的政治思想
中國的曆代政治理想,都是以孔子在《論語》上所講的話為標準,就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之國本即建築在這種人生與政治的哲學上。
所謂正心誠意者,就是人類的心靈在道德上的修養。從個人的心靈起,一直到平天下,這全部的過程,就是人類解放的“大道”。
三民主義,對於現時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當然是極好的主義,但是從人生哲學的觀點上看起來,那就遠不及孔子的話了。
中山的信徒中,有眼光較遠者,於三民主義中,又增加一世界大同主義,以為更高遠之鵠的。然而很少有人注意這一點,終於沒有人去研究它的究竟。
在上者,不以身作則,不廉潔奉公,在下者即尤而效之,而無亂不作了。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大毛病,這毛病非急治不可。大同教的福音是能夠應中國之需要,而診治這種毛病的。大同教教義的基礎,是人類秉上帝的博愛宗旨而互相友愛,這種愛須是完全純潔與自動的,而無自私自利的企圖。
教育在大同教中的地位
大同教的十二大原則之一為教育之普及。因為一個人若沒有知識,即無異禽獸,而無知者必不免迷信,貧窮與自利。大同教提倡以教育與勞動謀經濟之自立。
大同教徒的兒女受教育的機會必須是平等的,因為就女子而論,她們是將來的母親,要擔任兒女教育的責任,所以她們的教育是應與男子絕對平等的。這種態度本是很正確的,不過獨為大同教所重視,亦足見其在文化進步中,為一開明的宗教。
不幸的兒童失去入學的機會時,於是他們就由公家教養,因為在這種社會中,平素儲集得有公款,這種公款完全是由捐助得來的。
欲使教育迅速而有效的普遍起來,那就再沒有比大同教的計劃更佳了。
新的經濟製度
資本主義的舊製度,是造成了生產過剩,失業,以及財富分配之不均。
按照大同教義的原則,新的經濟製度是建築在剩餘財富的自動的均分上。這種製度是容易發生效力的,因為在一個大同教的社會中,人人受有教育,人人有謀生的技能,少數不幸的人民與孩童是容易由公眾扶助的。由各人自動的捐助或由各人的遺產中劃出一部分以充公,以作此種扶助事業的經費。
世界和平
雖然大同教徒不幹預政治,然而他們相信用組織的方法,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如國際聯盟、國際法庭與國際警察等。戰爭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的擴張,經濟侵略與愛國偏見。但是大同教的原則,如普及教育,新經濟製度,與對於人類一體之信仰,就能將這些戰爭的原因消除了。
世界各國競相擴充軍備,每年支出占其收入三分之二以上的費用。……民生日益疲憊。這樣看起來,我們就可以知道世界為什麼要感受經濟的不景氣了。所以人是與他自己作敵。“愛國者不足為榮,要以愛同類為榮。”……單是這一句話,就可以證明大同教的創始者,是第一流的先知者。
同年,曹雲祥又把巴哈歐拉和阿布杜·巴哈有關世界和平的著作彙集成為《至大之和平》,在附錄部分,曹雲祥寫了《大同教信仰之宗旨》的長文,認為大同教的教義與現代人類的根本需要相符,“是應現時全人類的需要的”,大同教徒“接受所有先知的精神一體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