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隻見他揮起右手在空中一劈,斬釘截鐵地說:“放油!”
“放油?”在場的人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反問他一句。
是呀,輸油雖然停止了,但是數百公裏長的管道內滯留的油成百上千噸,放出來往哪兒裝?
姚總對大家說:“我們被逼上梁山,沒有別的辦法了,隻有放掉管內的油,才能焊接穿孔。”
接著,他把人員分成好幾組,布置任務,各負其責。有的去調運附近幾個泵站的油罐車,有的去當雄泵站清理地下貯油罐,有的則在現場準備焊接穿孔。
他呢,自然留在現場,站在漏油管道的地方,既指揮油罐車運油,又隨時準備投入焊接工作中去。
油罐車一趟又一趟地往泵站拉著油。
太陽落山了;滿天星星變稀了;又一個白天降臨在藏北草原……
當第167車汽油運離現場後,滯留在管道內的汽油終於放空了。
焊接工作快捷而順利。不到一個小時那個指頭粗的穿孔就結結實實地焊牢了。姚總拿著焊接之前從穿孔裏掏出來的一簇草根,晃動著對大家說:“這小小的草根蠻厲害的,就是它咬穿了我們的管道。我要把它做成標本,放在展覽室裏,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小草在裝扮藏北大地的同時,也危害了我們的輸油管道。”
姚總是在幾十年奮戰高原的實踐中,認識了藏北大地上小草的兩重性。
多彩的經幡向他招手
春節剛過,姚誌祥就帶領一個排的兵力,到西藏某地的300公裏管道線上執行巡線任務。
原來,當時“格拉管道”剛通油不久,那裏還沒有建起輸油泵站。這樣,300公裏管道的運行和維護就處於失控狀態。隻有加強巡線,才能保證全線管道安全運轉。
姚總和25名戰士乘坐解放牌大卡車,頂著西藏二月尖利的寒風,落腳於當雄,住進了“幹打壘”房裏。從此,他們以這裏為大本營,向南上拉薩,向北奔黑河,開始了步行巡線。日出出發,日落歸營,他們巡線六個多月,共201天,跋涉三萬多公裏。
201天,他們雖然跨越的是春夏兩個季節,但是,幾乎每天都在風雪彌漫中跋涉。西藏的許多地方一年隻有一個季節:冬天。
201天,無論刮風、飄雪、下雨,他們天天乘坐大卡車外出,戰士們戲稱解放牌汽車的大廂是“解放旅館”。姚總笑說:“我們不是旅館的客人,而是旅館的主人”。201天,他們每天每人帶上兩個饅頭,挎一個軍用水壺,這就是他們的午飯。每次到了中午吃飯時,饅頭凍成了冰坨,難吃難咽。201天,他們下了汽車後,每人扛一把鐵鍬沿著管道巡線,踏過沼澤,踩過草灘,走過冰川……
六個月中,每天都要步行十公裏路。雨天道路泥濘,雪天大地冰凍,他從來不少走半裏路。他也像戰士們一樣,實際上每天吃不上中午飯,餓著肚子巡線。有時候他自己帶的那兩個饅頭,因為保管得妥善沒有凍結,他就讓給身體弱的戰士吃。別人問他,姚總,你使出什麼魔法讓饅頭沒有凍冰?他一笑,不言聲,隻是指指自己的心口。原來他是用胸膛暖著饅頭呢!艱苦的生活使年齡比戰士大一倍的姚誌祥的身體整個瘦了一圈。戰士們說:“每天隻要看到姚總第一個站在卡車的大廂裏,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