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道(3 / 3)

在《論語》裏麵,問政的言論還有很多。有一次,學生子張問老師,怎麼樣去治理這個世道?老師的回答隻有八個字:“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居之無倦”,一個人在做官的時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要讓自己時時是勤勉的,努力的,工作著的;“行之以忠”,你去推行政令的時候,要盡心竭力。你能做到這些,就夠了,為政就不難了。

有一次,子路也問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更簡單:“先之勞之。”(《論語·子路》)子路問:“老師啊,怎樣來治理國家呢?”老師說:“你要想治理好一方人民,不難啊。老百姓肯定要做點事,對吧?不外乎是修道路、修房屋這些基本建設,大家都挺勞苦吧?那不要緊,你身先士卒,衝在他們前麵。這樣的話,你就可以讓百姓勤勞工作了。”

對於這個回答,子路覺得太簡單了。他又問:“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多說點啊?”老師回答時隻說了兩個字:“無倦。”就是堅持這麼做,永遠不要懈怠。不要因為取得一點政績就居功自傲,就倦怠下來,而是要保持旺盛的精神,一直前行。

從子路在蒲縣的政績來看,孔子的這個教導對子路的影響是很大的。

為政要勤勉清廉,要以身作則,這是實踐孔子德政理想的具體表現。這樣一種表現,在有擔當的中國文人的身上屢見不鮮。

前麵說了白居易,再說一個文人蘇東坡。蘇東坡從密州調到徐州做太守的時候,正好趕上洪水泛濫。當時徐州城外的曹村地方決堤,洪水直逼徐州城,形勢非常危急,城裏富人紛紛出逃。蘇東坡親自坐鎮城門,勸說眾人:“有我在,洪水絕不至於衝垮城池,請大家都回去吧。”大家不再出城,城裏百姓的情緒才安定下來。

接著,他又趕緊來到駐在徐州的禁軍的軍營,對士兵們說,現在請大家一起來為百姓做點事,趕快築堤保護這座城池。在宋代,禁軍直接歸皇帝指揮,一般官員是無權調動的,但士兵們看到蘇東坡這位父母官不辭辛苦,衝在抗洪第一線,很感動,就全部出動,很快築起一道大堤,保住了徐州城。

我們現在說起蘇東坡,都覺得他是一個卓越的藝術家,是一個大文豪,但其實呢,他跟其他很多著名文人一樣,都在儒家德政理想的浸潤下,做出過很大政績。

我們還要說到另一個人,就是東晉的陶侃。陶侃很不容易,他出身寒門,在那個講究門閥的時代能夠一直為官,而且官位不低,完全是靠他自己的道德感召力和卓著的業績。

陶侃做廣州刺史的時候,由於廣州還是偏遠之地,所以政務清閑。不過,人們看到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陶侃每天早晚把上百塊磚頭一個人搬進、搬出屋子。大家很不理解,問他:“這是折騰什麼呢?”陶侃說:“我正努力要收複中原,現在如果過於安樂悠閑,恐怕到時無法做事,力不勝任。”

陶侃為官一方,不敢有絲毫懈怠,真正體現了儒家為政要勤勉的思想。也正因為他自己為政勤勉,才能嚴格要求下屬,下屬也服氣。他看到有人喝酒誤事,就把酒器全都扔進水中;看到有人賭博誤事,就把賭具也全都扔進水中。我們想想,如果是一個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上司,他去嚴肅紀律,大家會心悅誠服嗎?正是由於陶侃自己勤勉,所以在他治理的地方,百姓都勤於農事,家給人足。

陶侃為什麼能讓人肅然起敬?這是因為他居安思危,自己沒有絲毫懈怠之心,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所以為政順乎人心。

對於怎樣實施德政,《論語》中還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跟孔子有一段很長的對話,就談到有關為政的許多具體內容: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

子張去問老師:“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告訴他:“隻要你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提倡尊崇好的東西,摒棄壞的東西,政治風氣就會好了。子張當然想知道這好的和壞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子張問:“什麼叫‘五美’啊?”孔子給他說了這樣五件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什麼意思呢?子張聽了還是不明白。比如說第一點吧,給人民好處,但又要自己無所耗費,這怎麼做得到呢?

孔子詳細解釋了“五美”。第一點是“惠而不費”,就是一個執政者,要給百姓恩惠,但是又不要過多破費。執掌權柄的人掌握的是國家財政經費,但是他不能老在那做慈善,不能沒完沒了地給百姓派大紅包。如果這樣做,浪費了財政經費不說,而且助長了百姓的懶惰之心。

那怎麼才能做到“惠而不費”呢?孔子說,隻要你在他們能夠得到利益的時機和地方去加以引導,讓老百姓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情,這不就不用掏國家的腰包了嗎?也就是說,與其給他們錢,不如盡量給他們政策,扶持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大家能夠全盤搞活,讓他們自己主動去創造財富,得到他們應得的利益,這樣你不就不用破費了嗎?